很多人都听说过“病入膏肓”一词。成语“病入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曲故。
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诊断,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那么病入膏肓真的就是无法治疗吗?不是的。治疗病入膏肓,可以用膏肓穴。
“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两旁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所以号称“百病皆主”。
膏肓穴治疗虚劳和慢性疾患,还有一种专门的灸法,名为“膏肓灸法”。
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最早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为《膏肓灸法》二卷。
此法之独特处在于首先强调取膏肓穴的体位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
其次,施灸壮数宜多,“灸至百壮千壮” 。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一般以十多壮为宜,本组病例灸十三壮。
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三穴,“以引火气实下” ,防气火壅盛于上。
考之,膏肓穴不见于《明堂》、《甲乙》二经,后人将其列属于膀胱经。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
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看来是景公生不逢时。
应用圣透灸做膏肓灸法操作方法:
先在膏肓穴以大灸王施灸,每次三壮;再使患者平卧,取气海足三里三穴,大灸王各灸三壮。膏肓灸法以用大灸王为宜,如用小黄金艾柱,则每穴每次以七壮为宜。每天一次,十五天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可愈膏肓之疾。
膏肓灸法取穴很关键。
圣透灸膏肓穴简易取法:
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标记。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小文认识并取好膏肓穴,用好膏肓灸法,治愈更多的膏肓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