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一位完全靠自学成材的作家,幼时只上过两年的小学,他是从苦难生活的底层奋争、在社会“大学”里求知、经过世代风雨无数次磨砺而成长起来最终登上了世界文化顶峰的。他的《童年》举世闻名。
这本书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三年,他是高尔基在一九一三至一九二二年十年间完成的一部优秀代表作,它向读者一十地展示了主人公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以及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面貌。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在儿童时期,我们的欢声笑语总比哭声少,我们一起游戏,一起闲聊,在时间之轮的碾压下,童年却似乎只剩下淡淡的快乐。当我们上小学时,总是希望自己回到幼儿园;而当我们上初中时,总是发现小学是如此无忧无虑。没错,幼儿园是小学的童年,小学是初中的童年。童年总是美好、快乐、无忧无虑的代名词。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他们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骂都没被骂过,更不用说是打了,被鞭子抽打,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我们殊不知父母所挣的一分一毫都是靠自己努力换来的。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幸福总像悄悄驶去的马车,我们总是在它驶去后,捡起地上的一缕金鬃毛,说,我原来见过它。所以,我们要抓住幸福。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