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媒体逐渐兴起,从博客到微博大号乃至微信公众账号,互联网及媒体从业人员纷纷加入其中,探索其盈利模式,其中不乏业界精英。对于自媒体商业化的讨论,唱衰者有之,对其满怀信心者亦有之。笔者虽为一文科生,但对互联网科技兴趣浓厚,每天混迹于虎嗅网、36氪、雷锋网等科技新媒体,看各家观点竞相争鸣,开始做当下中国自媒体商业化相关问题的思考,遂写成本文。本文在写作之初所研读的40多篇文章皆为虎嗅网、36氪等新媒体两个月之内刊载。
二、 主体
(一)何为自媒体?
关于自媒体(we-media)的定义,百度百科的阐述复杂而不够清晰,故不采用,简单说来,自媒体就是一个人或一小群人做的媒体,它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比如张三建一个博客,可能这个博客是原创文字为主,也有可能是转帖为主,但需要有张三自己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其实只是一个媒体而已,谈不上“自媒体”。此外,自媒体须具有独立的特性,媒体人罗振宇将其定位为“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不属于任何组织,没有任何名片,由此,可为其贴上“独立”二字。这两个特性(个人风格、独立)业界讨论者基本没有争议。关于商业属性是否为自媒体的必须属性,还存在争议,这里暂不做判断,因为本文的主题即为自媒体的商业化,那些没有经营欲望的个人博客和微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需要补充的是,业界普遍认为如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不属于自媒体,因为其编辑团队已达到十个以上,如虎嗅、36氪等也非自媒体,而是一个自媒体的聚合平台。
关于自媒体的形式,以文字图片为主流,自媒体所发新闻、评论、小说大多是这种形式,此外也有媒体人希望有声有色,提出音频视频的想法,并建议做独立APP。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形式,当然一些人已经在做,如罗振宇已经在做视频方面的探索。
(二)自媒体的商业模式
自媒体能否找到其商业化模式,实现盈利,这在互联网业界存在很大争议。如魏武挥曾撰文阐述“我为什么反对自媒体有商业模式“,认为自媒体人玩个票容易,做成事难,支持者则放话,”全世界自媒体联合起来,收入千万不是梦“综合各家意见,笔者认为,目前自媒体获得商业通道的可能性有这么几个:广告收入、付费阅读、线下收益。
2012年8月,腾讯网科技总监程苓峰,发布微博宣布离职迁居南方小镇,“我选择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关注互联网。通过微博和各媒体专栏发布信息,通过稿费和咨询获取收入。”
几个月后,程苓峰把微博里的话变成了现实。更靠谱的是,他为其他也准备做“自媒体”,但苦于没有盈利模式的同行指点了一条明路:卖广告。
1月25日,程苓峰对外宣布:以他为主笔的自媒体“云科技”推出微信广告,报价每天1万,或是每3天5万,向中国乃至全球业界开售。此后不到2个月,他就做了10单生意,入账13万。
有了程苓峰的成功案例在前,乐观者认为这条路前景已经可期,“个人媒体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微博、微信这些社会化媒体前所未有地让个人直接获得自己的用户,而且能帮助好内容扩大10倍、100倍的传播。”程苓峰认为,传播力的增加,能带动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向这个新领域转移,即使转移的数量有限,也已经足以养活一定规模的自媒体人。
不过,也有质疑者认为,程苓峰的“销售业绩”更多是在于第一块试验田带来的聚光效应,以及他个人的人脉资源,但并非可以推而广之的可持续模式。一旦自媒体如杂草般快速出现生长,公众会很快陷入新闻疲劳,行业内也会因为争夺商业化资源争夺陷入红海。
一个被引用的反例是,早在博客时代,自媒体就已不乏商业化尝试,很多博客主甚至博客平台都曾试图将博客的公众影响力变现为广告收入,并进行分成,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关于付费阅读,也有不少媒体人持乐观态度,有人撰文对微信公众平台满怀信心,认为当微信打通支付功能,如果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采取免费增值的方式,还真有可能走得通,一算下来可能年收入过20W。“微信公号时代同样如此。微信公号是一个机会,很多人借此造势,有了知名度后再去其它方面赚钱。“"微信不只在毁灭旧有商业秩序,它还为其他群体提供创造新商业价值的机会,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自媒体既是其一。所谓微信公众号,是商家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应用账号,并与订阅用户进行文建个人自媒体,探索盈利之路。如果说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时代大门,微博等使之勃兴,那么基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模式,或将会成为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少在中国大概会如此。"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动支付和公众账号付费订阅,自媒体的商业价值将更加放大,因为付费阅读将直接成为现实,甚至可能引发一场自助出版浪潮。另外,按照现有版权法,文章被网络转载均应支付作者稿费,但现实中免费却早成潜规则,而自媒体的崛起将有助于作者改变弱势地位,收回应有权益。
此外,豆瓣阅读的作者丁小云最近撰文《我如何在豆瓣阅读月入两万稿费》,阐述豆瓣阅读这一平台为内容提供者打造内容付费或广告分成的商业模式。
当然,也有人认为,鉴于国内受众免费阅读习惯,版权意识薄弱,最终因手机自媒体受益的永远是两种人:介入早者和公众热度高者,大多数作者仍将处于打酱油状态。
关于线下收益,程苓峰在一篇博文中指出:“为什么人人都在写微博,获得注意力,制造影响力。因为注意力和影响力可变现,可以变现成‘任何东西’。”以正和岛为例,它可以借自媒体作线上营销,而线下收取会员费。近日虎嗅也刊载了一个案例,“一位律师将微信当做营销平台,受益若干,先从无形资产——扩大品牌知名度起步,最终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盈利,并由此改变了处事模式的格式。”微博红琢磨先生,他先是以微博为自媒体进行创作,吸引读者,在因写“微博三国”小有名气后,开始在北京一些剧场举办脱口秀表演。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媒体只能是只是精英的商业化,线下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咨询都需要自媒体人极强的素质和影响力。
(三)优势及面临问题
第一,速度优势。提供干货速度快,出了一个事件,传统媒体记者以及网媒记者还在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证,自媒体可以直接开始深入分析。
第二,内容优势。媒体要有更严肃的写作原则,容易枯燥,而自媒体没有这些束缚,如果是记者的自媒体,可以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态度,更多吐槽和爆料,自媒体背景多元化,有很多来自行业内部从业人士,经验和知识结构都比媒体记者更强。
第三,信誉优势。媒体环境原因,公众对有信誉的自媒体信任度没有问题、甚至比官媒更高。有相当多的情境下,受众更趋向于相信个体,人际传播力量更有效。
第四,受众优势。一些自媒体可以产生意见领袖效应,另外通过微信和微博组织起来的用户渠道,更容易进行量化分析,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一个受众的大致身份。一些自媒体的受众水准很高。而且,“与其弱弱的影响10万人,不如深深的打动1万人。”
劣势:一是量产水平偏弱,每天一篇供应几乎已是极限,一些自媒体只有遇到自身领域的事件或者感兴趣的事件发生时才会动笔,一周一篇甚至一个月一篇。
二是渠道能力弱,自媒体个人影响力巨大,不需要渠道传播,属于极少情况,甚至这部分自媒体为0,因为所有自媒体都有不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渠道的需求,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给自媒体聚合网站投稿+给网络媒体投稿+给传统媒体写专栏,这几个都需要上。但自媒体单打独斗,受众增长速度不快,领域容易被局限,容易遇到瓶颈。商业化能力还很弱,议价、定价能力弱,数量多价格乱,无法被大型广告机构代理。
(四)建议及前景
一个自媒体,做好产品是最重要的,自媒体人应该根据自己兴趣,找到相似的坐标,提升用户体验,扩大影响力。同时如媒体人小欧所言,抱团子、壮胆子和接单子。选择适合的平台。“比如,你是一个大美女,喜爱搭配衣服,你可以考虑去美丽说。如果你是文艺青年,喜欢读书,能写书评,可以去豆瓣。如果你喜欢对商业发表自己观点,经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你可以考虑去微博。有时候,多种平台可以综合利用,比如你在有微博的同时,也可以开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同时规避内容生产和实际经营混搭所引发的一些伦理问题:比如公关稿或者收取所谓“保护费”,不能拥粉自重,避免被保养还应把握内容品质与发送频率的关系 , 情怀与市场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作品水准。 创立自媒体聚合网站,除了聚合展示自媒体们的内容外,花大力气为自媒体带来粉丝,推动自媒体们微信、个人网站和微博粉丝的增长,乃至帮助自媒体建站,微信和个人网站作为主要广告位提供源,微博等其他渠道作为推广平台,届时只要统计微信和个人网站展示效果即可。自媒体聚合网站可以聚合这些广告位,统一进行广告销售,与自媒体进行分成,为自媒体发展和繁荣提供商业模式的基础,从而形成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