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算每天八点半起床,到晚上12点半睡觉,一天16个小时,除了吃饭午休跑步健身运动,你并没有一直在工作。或许你的时间花在了原本只打一盘的游戏,最后却忍不住来了三把;或许你的时间花在了原本只看一集的美剧,却一不小心刷了三个小时。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这段话的,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是当头一棒,直面那些混沌、不安、迷茫。
那些年里,属于我的真正有条不紊的生活少之又少,更多的时间我总是“自以为很忙”,勇敢面对之后你发现,其实不过是把用来工作的时间刷淘宝,把用来专注的时间看美剧罢了;真正需要做的事,永远留在最后,然后开始熬夜,效率低、精神面貌不好、身体状况不佳。
那些年,我就是这么一天天过的,“清醒”效率的日子用手指+脚趾都能数得过来。
“专注力”,我今年一直在关注且调整。
今天中午回家的时候,上电梯时需要刷卡,因为钥匙太多右手又刷着朋友圈,一只手无法准确找到电梯卡,尝试两次未果准备关掉手机时,钥匙掉地、环扣摔松、散落一地。早知道如此,不如上电梯前关掉手机,老老实实的刷电梯卡,安全到家再做别的事情。
生活小事,也能凸显专注力的重要性。
还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很忙,那么你必然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对。只能证明了你只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而不是精英。因为再牛逼的人也能牛逼得云淡风轻,只有平庸的人才是平庸得茫茫碌碌。”
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很忙,我自己也一样,可静下来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做无用功。
比如我们花了半个小时看书,其实什么都没有看进去,过程中并不专心;
再比如你花了半个小时刷朋友圈,然后呢?什么都没做,点了一圈赞看了一堆对你无用的东西。
我们常常说,“你必须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但问题在于:
1.你真的很努力了吗?还是你自以为很努力?
2.你是否用有限的时间去高效的处理问题?还是自以为只要完成就好。
你为什么努力,却看不到进步?
这是此前我在逻辑思维看到的一篇文,很有道理。
为什么勤奋、努力却无法换来成功?只因为你不懂得如何学习。这个时候很多朋友可能会站出来说,“谁不会学习啊!我上了这么多年学!”
那么问题来了,除去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之外,为什么同样上了这么多年学,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毫无建树?
学习也是需要技巧的。文章里讲到了两个概念,“双环学习”和“单环学习”。
大部分人之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上事倍功半,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只会“单环学习”,就是只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懂得反思和抓住本质,不喜欢“举一反三”。
而“双环学习”呢,会找到核心根源尽可能把遇到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广阔更长远的背景下去思考,然后尝试用“实验室”精神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
转换思路,勤奋努力才不会白费。文中举例,“单环学习”就是答题,“双环学习”思考的是:
1.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道题?
2.出题人为什么要这样出题?
3.这道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4.怎样答题最符合我自己当前的利益?
5.答完这道题有利于我答下一道题吗?
思考的方式不同,结果也是全然不同的。
但是在“双环学习”中也需要克服两大障碍:
习惯性防卫。当你与人沟通时陷入“争执”阶段,你会忘记沟通目的,只站在自己立场,那是无效沟通。如何寻求有效沟通,双方要寻求彼此一致的需求,以看起来更为对方着想,其实也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来进行。
熟练的无能。克里斯`阿吉利斯认为,越聪明越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成为能力高超的专家,而这个障碍也表现越明显。比如说很多优秀有特色的主持人往往是非专业的,他们有更多的创新、突破、想象力,而创新总是从边缘行业和边缘人物身上出现,很少真的在内部爆发。
忙碌也是一种瘾,它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但你是否思考过,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且高效的忙碌吗?我们是不是每天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去做这一天需要完成的事,而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用来做着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要忙要努力,但请不要瞎忙,投入和产出应该成正比,所以时间管理相当重要。
前阵子一直用古典老师的“每天三件事”,其实一年前我也在自己的手帐里用类似的方法管理高效时间,包括每日小确幸,日子久了,我以为我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后就忽略这件小事了,果然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所以,继续写下来一一践行,写下来的东西总是比大脑里的东西更加靠谱。
相信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我们对于时间的态度却不相同。
当你以为你很忙的时候,请问一问自己,我真的很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