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携程、同程、驴妈妈等在线旅游企业的观察,从定制旅游、平台化旅游和社交化旅游切入,探讨在新旅游新兴企业在业务、融资、盈利和战略上的再造。
作者认为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用户体验、迭代和病毒衍生,而旅游思维可以分为追求规模效应的美国的大福特制,以及强调以客户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小而美的欧洲的后福特制。而互联网+旅游,即是这两种思维的各自匹配。
作者强调,小而美是旅游未来的一个趋势,以后的旅游和度假没有区别,这样的小众旅游要走互动模式,必须凸显独特的用户体验。
也就是说,这样的互动模式,要么和目的地的技术/场景互动,要么和身边的人进行互动,导游顾问或者是同伴等。而线下独特的用户体验,绝不是以线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如何着力于价值链末端的开发,注重与人需求相关的部分,甚至继续衍生、将这些已有产品整合到旅游产品中以丰富用户的体验?
如何从追求规模宏大中走出来,去挖掘更加有想象力的部分,去呈现给用户更多的联想可能?
如何促使服务者沉浸于与用户共同制造的欢乐/故事/奇妙/想象力/期待之中?如何加深用户对目的地的理解?
在谈及社交化旅游出现的瓶颈的时候,作者指出:“旅游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本身并不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人们极少每天或每周高频率的计划旅游和关注旅游。”
如果,旅游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呢?
从狭义上来说,旅游是地理位置的转移,从广义上来讲旅游可以是一种情绪状态的转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逐渐走向高频乃至成为常态的社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