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红安觅儿三叉路,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庄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我出生于70年代,我们的小村庄,座落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沟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村外,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尘土飞扬。
那时还是大集体,没有通电,到了晚上,整个村庄就陷在一片黑暗之中。我们童年的夜晚,都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中度过。
那时没有电视,有时会放露天电影。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吃完晚饭,跟着大人从这个村跑到那个村。
我们一路走一路唱,欢声笑语,在宁静的夜空中回响。银白的月光,洒在路面的水沟,给我们造成错觉,总以为那就是路,一不小心就一脚踩了进去……
到了村里放电影的地方,电影幕布早就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大人看电影,小孩看热闹。我们吃着五分钱一根的冰棒,嗑着一毛钱一包的瓜子,兴奋地围着人群,转了一圈又一圈……
那时的夏天很热,没有电扇。吃完晚饭,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就走出蒸笼一样的砖瓦房。将凳子和竹床,摆在门外,一家人或坐或躺,手拿蒲扇,聊天纳凉。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三五一群,拿着破旧的垫子,跑到村庄旁边的小山坡上。
我们时而坐着谈天说地,时而躺着看月亮数星星……萤火虫一闪一闪,点缀在我们的身边。
远处的山脚下,一个小水库,碧玉一般,辉映着皎洁的月光,波光粼粼……那时的乡村,那时的夏夜,是多么美好,多么宁静!
80年代,开始分田到户,我们被黑暗笼罩很久很久的小村庄,终于通了电。有了电,真方便,电的好处说不完。在明亮的电灯下,我们拍着手,跳着蹦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欢呼雀跃。
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我爸爸买了一台14英吋黑白电视,那是我们村的第一台电视。当时正播放《射雕英雄传》,方圆几里的乡亲们,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涌到我家,看美丽娇俏的翁美玲。热闹空前。
天一黑,我爸爸就将电视搬到门口,搁在一个专门搭建的台子上。乡亲们坐的坐,站的站,就像看电影一般。我妈妈对来看电视的乡亲们,总是那么热情。虽然我家的椅子,坏了一把又一把。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电扇电视几乎普及千家万户。我们沉寂多年的小村庄,也开始悄悄发生巨大的改变。
夏天的傍晚,外面的月亮再圆,我们的村庄都是沉寂一片。再也看不到,三五一群,出来乘凉的乡亲。再也看不到,小孩在外追赶嬉戏的身影。
村民都关门闭户,窝在自己家里,吹电扇,看电视。那种浓浓的乡情,不知从何时起,也开始慢慢变淡。
20世纪,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迅猛发展,到处一片生机繁荣。做梦都没想到,我们那个出行不便,买日用品都困难的小村庄,有一天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一条长长的铁路,从我们村庄附近穿行而过。而且在离我们村庄不远的地方,还建了一个小小火车站。封闭了很久的乡亲们,开始坐火车奔向外面精彩的世界。
不久一条宽宽的高速公路,居然通到了我们村旁。更重要的是这条高速公路的出口,竟然就建在我们村庄的附近。
我们那个偏僻的小村庄,一下子从交通闭塞,变得四通八达。后来随着全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我们家乡拟建一座红安新城,新城地址就涵盖了我们的村庄。
招商引资,很快就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排排厂房工业园,也迅速平地而起。而我们原始古朴,世世代代居住的小村庄,开始拆迁,已经或正在消失。
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昔日的高山夷为平地,往日的池塘被泥土填平。我们祖祖辈辈耕种的田地,被一栋栋新建的楼房代替。
随着拆迁还建,我们的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终于赶上了城市发展的好时光,家家住上了新楼房。
现在的都市人,大概对农村的印象早已模糊。于我而言,却是刻骨铭心!那里有我年迈的爹娘,那里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很多童年的梦想。一生无法抹去,一辈子让我难忘。
永远怀念我们的小村庄,虽然它已经消失,此生再也不见,但它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