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对于我的“详解”系列来讲,其实在讲《论语》那篇时提过“《三字经》告诉了我们一个学习的顺序,为了减少以后的麻烦,这里把这个顺序统一说一下,后面的文章尽量就不涉及了。《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尚书》、《周礼》、《礼记》、《诗经》、《春秋》三传、诸子百家、历史、传记。说明一点的是,《孝经》的位置我没有摆错,这一点说到那句的时候咱们再说”——《详解<三字经>二十四——论语》。
那么现在就到了该说说的时候了。
我说我没有放错《孝经》的位置,其实是从《三字经》这句话的“通”、“熟”两个字所表达的程度上来的。个人感觉“通”的程度要比“熟”重得多,而且不是多一点半点。熟练并不能与通达相提并论。所谓的“通”,是畅通无阻,往来自由,完全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来,但是却不会有负面的影响。就是孔子那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我说,这几本书的话,《孝经》绝对要摆在最前面的。
接下来看《孝经》这本书。还是那个原则,这里是在讲《三字经》而不是讲《孝经》。所以,在这里只谈两件事:第一,《孝经》当中所提倡孝道的真正核心内涵是什么;第二,简单介绍一下“孝道”是如何被一步步歪曲成现在这种愚夫之孝的。
同其他经典一样,《孝经》自身也分成“经”、“传”两部分,前六章是“经”,是孔子在讲述他所认为的孝的核心内涵,以及身处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其孝道的具体表现应如何有所区别;后面的十二章是“传”,是在孔子讲完内涵之后,通过回答曾子提问的形式,对这个内涵展开一定程度的解释说明。但是这个解释说明也并不是面面俱到,十分充分。绝对不能抛开前面的“经”去理解后面的内容。所以说,学习《孝经》首先要把握“开宗明义章”的精神所在,不然后面的一切都会解读的不准确。其中的核心就是孔子问曾参的那句“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里我们要能了解到,孝道这个东西,是治理国家最高的法则,用这个法则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天下顺达,让民众和睦,使不同身份、地位之间的人群没有怨愤。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和谐社会。
核心的的核心,要牢记,这是个让国家昌盛的治国之法。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原则来展开的。
“开宗明义章”的另一段话也要细心把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什么说不敢毁伤身体发肤是孝道的起点。两个方面:第一,为人父母者都有感受,自己的孩子要是有个头痛脑热的或者是受了外伤,诶呀,那作为父母的心里那个难受,比自己受到伤害还要难过千百倍。所以说爱惜好自己的身体,别让父母担心,乃至心里难过,这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第二,一个国家是需要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身体不健康的人能承担好这两个责任吗?大家想想清末的国民素质——身体素质、精神状态。所以说当时战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当时整个国家已经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了。爱惜身体,使身体健康,这仅仅是孝道的根本,或者说是起点。最终的目的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让自己真正能站得起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然后能行大道于世间,最终青史留名,这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其缘由也是两点:第一,从小家庭来看,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和别人比较,能比过别人,就幸福,比了一辈子了,都是比自己的本事,但是年老之后,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可比的了。老朋友一见面,最多三句话,之后就是开始显摆自己的孩子。如果说自己没有可供“扬名”的地方,你让父母见到老友之后说什么呢?没有可说的,哪里能够开心快乐呢?让老人家不开心,哪里能算是孝顺。第二,从国家来看,如何能做到“扬名于后世”?还不是要靠为国家乃至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或在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除此之外,还有能“扬善名”的方法吗?如此,每个国民都把这个当成孝道的最高标准,必然会事事以建设国家、勤恳工作为念,如此,国家如何不强?
最重要的一点,是《孝经》开篇引用的《诗经》的这句“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诲,不要放弃祖宗的功业,念念不忘的只有继承先祖的事业。如此才是世间大孝。
在第二章到第六章,孔子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具体的孝道标准。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与“位”不同,要做的事情当然不同了。而孔子在《孝经》当中重点强调的是“位”所带来的差异。
接下来看本文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孝道”是如何被一步步歪曲成现在这种愚夫之孝的。
同其它先秦经典一样,《孝经》核心内涵的跑偏其实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但单就“孝道”来讲,全社会性的完全抛开《孝经》来歪曲“孝道”,是元代开始的。原因就是那句“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因为按照《孝经》这句引文的内容。当时的中华儿女要真讲孝道,就只有把蒙古政权推翻,将侵略者打回老家去,还我大汉河山,唯如此才是孝道。但是对于元朝的统治者来讲,他们能这么去如实的解释吗?敢这么如实的去解吗?所以只能是单纯的标榜《孝经》的第六章——庶人章。然后又炮制出了那个二十四孝的故事,来进一步歪曲中华民族的孝道,来弱化这个民族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以此来保证长治久安。但是这种歪曲的解释,元代并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反倒是让清代的满族政权收获了成果。当然这也借力于中间的明代,在文化的传承上出现的重大错误。以至于让清代这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够得以运用自如。
但是失去文化力量的后果是可怕的。这一点大家重温下中国近代史就清楚了。
从《孝经》引申一点。今天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注意我们固有文化被歪曲的这个过程。今天的学习一定要回归“先秦原典”。
此文暂落,敬请关注下一篇——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