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柏拉图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但想要扣响哲学的大门,柏拉图是绕不过的必经之路。因为他不仅对希腊早期哲学家们的学说进行总结和改造,而且尝试建立了第一个哲学体系。英国哲学家华特海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做注脚而已。这一说法尽管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柏拉图的思想并非几千字可以阐述清楚的,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哲学训练的艺术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哲学的热情以及尝试的勇气。
那就从“洞穴”开始吧: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这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终于明白自己以前看到的投影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太阳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柏拉图最著名的“洞穴”比喻。他由此将世界分成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也叫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象和本质。柏拉图想要带领人们走出洞穴,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由此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哲学的核心概念“理念”。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衣钵。认为要解决哲学问题,认识理念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概念入手,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做,就把分散的个别事物概括成为一个理念,然后将这些理念划分成种或类。柏拉图认为如此才能触及思想的本质对象。唯有思想,概念思想能够把握永恒不变的存在。
关于柏拉图的认识论,他有一个线段比喻:
一条垂直的线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个层级的知识;这四类知识的每一类都具有特定的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if !supportLists]1. [endif]最低的一部分代表想象。一种与影像、倒影和梦有关的知识。想象的知识仅仅是猜测,至多是可能的。这是最低一级的认识。
[if !supportLists]2. [endif]想象的上一级代表信念。即对于感觉对象的知识。信息来源是感官知觉。想象和信念被柏拉图一同放在“意见”这一标题下,意见包括了所有源于感觉的知识,这是一个可见世界。
[if !supportLists]3. [endif]线段的第三部分代表了推理的才智或理解力。这一知识形式基于假设,又从假设推论得出知识。
[if !supportLists]4. [endif]线段的最高一部分代表了理性的洞察力,这一洞察力的对象是形式或者理念,获得此类知识的方法是辨证法。辨证知识基于绝对的最重要的原则,而不是基于假设,辨证知识完全不需要感觉图形。
柏拉图通过这样一套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前人的学术成就,提出了理念学说。所谓“理念”,柏拉图解释说,事物的本质在于其普遍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或者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理念是实体,是真正的或实质性的形式,是事物原初和永恒的超验原型,理念先于事物并与事物分离,因此不受事物变化的影响;是我们所感到的具体事物这一永恒形式的不完善的复制或者反应。具体事物有生有灭,但理念或形式永远存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比如桌子之所谓成为桌子,是因为它分有了桌子的理念。
一是“摹仿”。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就好比木工是根据桌子的理念来制造桌子一样。
这两种派生形式可以简单归结为:“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if !supportLists]1. [endif]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if !supportLists]2. [endif]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据。个别事物是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
[if !supportLists]4. [endif]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这些所有事物的理念共同构成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这个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善),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理念是宇宙间的法律和秩序的基质。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同智者派哲学家一样,柏拉图也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既然我们不能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简单概括“回忆说”的观点:我们人的灵魂原本生活在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后来灵魂附着于肉体之后,将这些知识遗忘了。只有通过合适的训练,我们才能回忆起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把我们已经遗忘的知识给找回来而已。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一个孩子的对话来证明他的回忆说。苏格拉底通过对这个“无知”的孩子的引导,使孩子得出了几何理论的证明。
在哲学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人,也是第一个批判自己这一体系的人,而且这种对自己的批判毫不客气,以至于后人都鲜有超过他自己的。柏拉图认为自己的理念论面临着以下的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任何事物都有理念,那么树、火、人等自然物呢?还有污泥、秽物、恶呢?如果理念是最高的善,且宇宙万物具有统一的根源或本质,难道说善与恶都来自于同一个根源?
[if !supportLists]2. [endif]理念被分有问题。如果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整体的念理,那么许多事物就需要有许多理念。这就与理念论的基本原则,即多数同类的事物只能有一个同名的理念发生了矛盾。
[if !supportLists]3. [endif]“实在世界的重叠”或者“第三者”难题。比如说“大的理念”,它在比他大的事物面前需要一个更大的理念。这样以此类推,可以有无数个“大的理念”,出现了这样的“第三者”,也就陷入了“实在世界的重叠”。
[if !supportLists]4. [endif]有关“分离”的问题。理念是独立存在的,那么理念就不再我们中间存在,理念与我们的世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在理念世界里,理念与理念发生关系,在我们的世界里,事物与事物发生关系,但是我们的世界却不能和理念世界发生关系。这样一来,如果分有学说和模仿学说不成立,我们就不可能认识理念。因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是完全断裂的状态。
通过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我们看到,古代哲学家们主要是面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不是很在乎体系的问题。
至此,关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他的世界二元论就很粗超地概述完了。这一部分是柏拉图哲学大厦的一层或者说根基,因为柏拉图在阐述他的心理学、伦理学、自然哲学、宇宙论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时,无不受到理念论的影响。理念论,就好比我们数学中的公式,在解答或证明任一数学问题时,无不用到这一公式。这也就是为什么理念论能够称之为哲学体系的原因。当然,和数学公式相比较,哲学体系要复杂的多,深奥的多,想要获得也更加艰难,需要几百上千年甚至还需要上万年的发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讨论,但却一直影响着我们,是我们不断进步。我想这或许就是哲学的魅力吧。
柏拉图在希腊哲学中属于“另类”。希腊人是现实主义的,他们基本上没有超验的观念,所以柏拉图之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立刻又回到经验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