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日志或人生日志做得不好,是因为连续几天没写,或是填写的东西太少,就会产生自我批判---“我怎么这么懒”,“我怎么那么松懈”,这才是让我们感觉不好的地方。
实践记录晨间日志或人生日志,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完成大于完美,只要做了就行,哪怕只写一个字,放一张图。
从2014年至今,我记录人生日志已经累计了1000篇。但即便现在写了这么多,我依旧会出现偶尔偷懒连续几天不写的情况。过去我也会因此自责,批判自己,觉得自己怎么那么懒。但批判自己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我翻看了之前的日志发现,连续几天不写,未必是因为自己懒,还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突然忙起来,连记录的时间都没有了;
2.身体不好,精力不佳,连写的力气都没有了;
3.周末跟家人外出了几天,玩得很开心,就忘了写;
4.最近状态很不好,感觉没什么要记录的,即便记录下来都是负面的东西。
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懒,只是我们习惯性把“懒”作为一种归因手段,这其实是不对的。记录日志的目的是帮助提升觉察力,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及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日志上记录着都是开心的事情,说明最近自己过得很好。
但如果记录着不愉快的事,说明最近过得很糟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换种方法去做事情,或是找别人聊聊天,倾诉自己的想法。所以,日志可以作为状态的检视器,一旦觉得做不好,我们就可以反过来看看,是不是最近在生活和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
在每周周检视,我都会回看一周的记录,这不仅可以反馈给我一周的收获,同时记录的情况也会告诉我,哪些地方在下周我需要注意。比如一周里家庭关系的部分都空着,反映出我对这方面有所忽略,那么下周我就计划给爸妈打个电话聊聊近况。
以上就是记录的两个作用:提升觉察力和作为状态的检视器。通过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记录:每天都能记录是最好的,但我们是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天都做到,而且记录是一件“只要你去做就会获得好处”的事情,所以只管去做,甭管好坏。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日志记录做得不好而烦恼,其实与如何对待已形成习惯的行动有关系。对于已形成了的习惯,我们倾向于能维持原来的状态,继续运转下去。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给这个习惯配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它是不可能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了。有时候一些好习惯还会消失,只是重新培养没有那么困难而已。
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放下原有的习惯,我们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新的习惯的。毕竟我们是凡人,不可能身上全部都是好习惯,很可能是我们成功培养了一个好习惯,就得要放弃另一个好习惯,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能不断运转,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所以,对于已形成习惯的行为,我们可以不用要求那么高。而我对记录日志的要求,可以用以下的checklist来检验:
50分:什么都没写
60分:只要去写就行,哪怕是只写一个字,粘贴时间账本,或是一张图
70分:在60分的基础上,完成成功五件事和感恩三件事
80分:在70分的基础上,写下今日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90分:在80分的基础上,写下今日感悟或今日总结
100分:在90分的基础上,附上食物、风景等照片、聊天记录截图,丰富一天的记录
有了这个,就能清楚地知道:我做到了什么程度,这是否让自己满意,如果不满意需要在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