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最近很火的泰国片《天才枪手》。校园青春片,着重点不是我们国产一贯的校园青涩爱情,青春期的叛逆之类的,而是高中生作弊。是的,作弊,每个人学生时代多少都有过的诱惑,挣扎和恐惧。却是不能在公开场合提及的话题。赤裸裸地拍成片子,灵感还来自当时轰动国际的真实事件(对此事件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索一下“2014年SAT考试作弊”),简直,非常地政治不正确。
先说这部片子,穷学霸和富学渣的故事,又是讲作弊,想想都知道大致走向:大概就是穷学霸需要钱,被富学渣拖下水,铤而走险,最后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或者逍遥法外彻底黑化或者一辈子内心受到谴责,不外乎这么三个结局。但是看完还是觉得故事和进展结局都出乎预料,真是难得的佳片,节奏快,故事紧凑逻辑性强(现在国内很多所谓的大片,连好好讲个完整故事都做不到了),高潮部分更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把一个作弊片拍出了谍战大片的效果,还披露了不少社会现实问题,说是神作也许有点过,但是绝对值得一看。
-----------------------------------------------------------------以下有剧透----------------------------------------------------------------------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最悲哀,也是最可惜的,是班克(穷学霸二号)。
这个正直迂腐的穷学霸,在富学渣又是声泪俱下(动之于情)又是拿钱诱惑(晓之于理)要求帮助自己作弊的情况下,不但毅然拒绝,还提醒曾经跟他惺惺相惜的琳(穷学霸一号)小心被学渣偷看,在事后还勇敢去校长处举报作弊行为,全然不知,整个作弊网络,规模已经大到几乎成了全年级学渣的秘密,都是高智商的琳搞出来的。
他的举报,导致琳被取消学校奖学金,以及竞争国外奖学金的资格。切身利益受损的富学渣们,更是咬牙切齿地想尽一切办法整他。整人,也许在我们当年幼稚的学生思维里,可能就比恶作剧更狠一点。然而,富学渣们出手,就是一个“狠准快”:找了黑帮,在月黑风高的夜把班克截住,暴打一顿(差点打残废那种狠),丢到了垃圾场,第二天,是班克最看重的,国外一流大学奖学金的考试日。时间点掐得不能更准。出手不能更狠。错过奖学金考试日,浑身伤痕累累的班克,面对伛偻着腰帮人洗衣服赚取生活费的母亲,还要假装坚强,接过母亲的活,只能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痛哭流涕,痛彻心扉的哭泣。
我原本以为班克经此一劫,会彻底黑化,要么彻底放弃底线,加入到琳的作弊团队里来,要么彻底跟琳对着干。结果他还是默默地好好读书,努力生活着,直到琳再次找到他,要他一起做一笔大的,而班克也从拒不接受为毁掉自己前途的学渣服务,转变为现实主义的 “我失去的钱再从你们手里拿回来”。
最后,心理素质不过关的班克,被抓了个正着。被退学。名声全毁。而始作俑者琳,靠着自己的沉着冷静,逃过一劫。
最后的最后,富学渣们拿着作弊得来好成绩开香槟欢庆自己即将开始的远大前程。琳政治正确地反转了,自首。而班克,终于走上了破罐子破摔,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的不归路。
曾经一脸青涩,正直到迂腐的班克,在最后一幕里,一脸无所谓的笑,仿佛大好的“钱程”正在向他招手。
曾经琳和班克之间那么一点点若有若无的情愫,高手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默契。烟消云散了。
曾经前途无量的两个学霸,原本大有希望的人生道路完全拐了个大弯,你有你的阳光道,我有我的独木桥,都不再是当年他们设想的那样世界任遨游。
看完之后,不免陷入沉思:是什么让班克别无选择,只能在深渊中越堕越深?而始作俑者琳,反而能抽身上岸?
有人评论说,那是因为会弹《致爱丽丝》的琳和只能从mp3里听肖邦的班克,根本不是一个阶层。虽然都是单亲家庭,但好歹琳的父亲是个有正式工作的老师,家里还有车和钢琴,不算衣食无忧但琳也没有特别困苦过;而班克的母亲,开了一个入不敷出的洗衣店,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手动洗衣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班克更是时时必须要帮母亲干活。
简而言之,钱对班克的诱惑,比对琳大多了?所以,班克的堕落,是可以预见的穷人思维作祟?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德漂的那些年。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一帮“留德华”经常自嘲:说来德国留学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德国大学当年不收学费啊,一个学期就两百多欧的注册费)。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上英联邦国家去了,学制那么短,一年硕士就毕业了,谁要来苦哈哈的德国,被教授虐得生不如死还毕不了业。德国传统的本土大学学制,是本硕连读的,官方说法是五年毕业,然而德国大学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德国教授是出了名的难通融(德国民族特性吧,什么叫变通?不懂。),能准时毕业的基本上能算作人才了,最多可以读十年(十年之后也毕不了业,那就别读了吧,真的不是那块料……)。后来跟国际接轨,把本科和硕士分开,硕士理论上是两年左右,加强制的半年企业实习。但是十年内毕业的宽容体制(无论本硕)还是延续了下来,也就是说,再怎么不济,也给你足够的时间来读出学位。
学制长,学业艰难,生活苦闷。这大概是所有留德学生的共同体验了。
对于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就算大学不收学费,巨额的日常生活开销(尤其对亚洲学生来说,想想当年强势的欧元!),尤其要考虑持久战的话,还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无论外国学生还是本国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打点零工,攒点生活费,同时也算攒点社会经验。这点德国大学生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并无不同。
很快,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学生的时候,可以享受各种学生优惠。住,可以申请学生宿舍,大概是市场上同类住房的一半价格左右,而且包水电暖气(德国可是苦寒之地!暖气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网络费用也仅仅是象征性的一点费用,成家之后甚至可以申请一室一厅,甚至两室一厅的家庭房;行,可以用学生证,很多州的学生证是包含本州公共交通的,也就是州立的公交/地铁/火车,可以随便坐;公立的国家医疗保险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优惠,很多工作之后要交费的项目(比如镶牙想选更好的材料),学生可以享受免费(我当年学生时交50欧一个月,工作之后,同样的医保,什么服务都一样,妥妥的每月自动扣去工资的10%),成家之后,一份学生医疗保险可以保全家老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打工收入每个月不超过一定额度的话,免收入税(要知道工作之后一级税卡可是起码40%的收入税啊);其他的小福利更是数不胜数,博物馆啦,图书馆啦,剧院啦,等等,只要是州立或者是国立的(私人的管不着),基本上有学生折扣,免票或者半价。
很多学生开始打工之后,为了最大化收入,一定会把合法收入控制在免税额度之内,要获得额外超出部分,胆大的就去打黑工(不合法,员工利益无保障,但不交税,无上限啊),胆小的要么乖乖缴超出部分的税收,要么就放弃。很快,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从来没有工作过的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就会发现,原来“钱这么好赚”:每小时7-8欧的最低薪,还不用缴税,一天8小时就是60欧左右;打黑工虽然被剥削有风险(被税务局逮到或者做完工老板不付钱,因为谁让你先违法呢),但是好歹一个小时也有5欧左右的收入,还不限工作时长,拼命一点的话,一天做十二个小时也是正常,就能有60欧左右的收入,一个月不休息黑色收入就能有1800欧左右,简直比得上德国刚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平均税后收入,更别提跟国内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比了,更更别提还有那么多的附带学生福利。开源节流,莫过于此。
真的,很多人都挡不住这种表象上“钱来得快”的诱惑。尤其是家里条件不怎么样的孩子,甚至会生出“我经济上不仅不靠家里支持,还能支援家里”的使命感。
也许一开始只是为了补贴一点生活费,还能平衡好学习和打工;到后来越算这笔帐越“合算”,就开始以打工为主,学业为辅助;再到后来,有些人甚至干脆拖着不毕业(不是有十年年限嘛),就是为了拿着学生身份,一边享受福利,一边“赚大钱”。到了最后,临近十年年限,恍然觉悟,好歹还是想要个文凭的,想回头去补学业,却为时已晚,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德国七八年,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本末倒置,到最后毕不了业(有极少数个别例子自己最后去创业了,成败不知)。混得最惨的,最后国也回不去了(也没脸回去了),没有合法工作,连签证都没法获得,留不下来,干脆黑下来,做一个社会的隐形人。聊起来,就是一脸愤慨:“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就是没有出头之路啊。”
所以这又是穷人思维的悲哀?
就像电影里,班克觉得自己可以永远靠着帮学渣们作弊赚钱养家。学生时代,认知的局限性,让很多人看不到这个看似简单的算术题,其实不应该这么算。
且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你的收入是否稳定?
否。你所计算的所得每月收入,大部分来自打黑工,根本没有稳定度可言,就算一直能找到稳定的黑工(很小的几率),也要面临老板可能的克扣工资和跑路现象(你违法在先啊),更不用说要时时刻刻提防着税务局查税。在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的税务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人一直挂嘴边的口头禅就是:“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唯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 永远不要低估资本主义国家打击偷税漏税的决心。
2. 你的收入是否能提升?
否。收入的提升意味着你的不可替代性和你的职业成长。一直以打零工的状态出现,也就意味着此工作入门门槛极低,很大可能是根本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性劳动。你现在看到打零工打黑工的收入跟大学毕业生税后收入差不多甚至更高,但人家那是入职工资,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 这种状态是否可持续?
否。学校再宽容,也不过是给十年年限。当然会有人钻空子,这个大学混十年,再转身去另外一个大学再混个十年。十年又十年,到底又能有多少人有这个毅力有这个能力辗转在各个大学各个专业,一直混下去呢?再好的学生福利,也终有终结的时候。更何况你不可能永远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
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且收入没有提升的可能,再加上福利不是永恒的,开销必然会增加。这真的是你预想中的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吗?
穷人思维,这是一个很火的词。在某乎上面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各样类似“别让你的穷人思维毁了你的未来”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
对于焦虑的中产阶级而言,向下滑落的恐惧,远远大于向上爬升的欲望。各种讨论阶级固化的问题异常火爆。段子手的一句“谁说现在阶级固化了?向上的通道也许关闭了,向下的通道可是一直敞开的。”就能唤起中产阶级心中最大的恐惧。
最简单的自我安慰,莫过于,把什么问题都二元化:这样做很好,这样做不好。这样做就是穷人思维,这样做才是富人思维。甚至可以开一个单子,一条一条对照打勾,让自己有“原来我没有这些穷人思维”的窃喜。
却不知道,“穷人思维”这个词本身是不存在的,其实是成功学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绝大多数人说到“穷人思维”,基本上是两种看法:
1.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只能是穷人。
2.因为他们是穷人,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只能是这样的。
简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
真的是思维方式造就了贫穷吗?不是的。更多的是外界的影响。一个生在东部沿海省份的人,本身就比生在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有着更多的资源。一个生在发达国家的人,本身就比生在不发达国家的人有着更多的选择。起点不同,本身就不公平。这并不是谁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同样的,真的因为他们是穷人,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型了吗?比如对应的所谓富人思维的典型两点:“用金钱换取时间”和“长期进行自我投资”,难道穷人就没有这个认知吗?并不是。有太多出身贫寒,做到各行各业巅峰的成功人士。
同样的,班克的悲哀,我看到的那些留学生的状态,归根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
凡是所谓穷人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就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啊!谁不知道赚快钱容易,踏踏实实读书拿学位难。谁不知道碰到难题怨天尤人简单,反思自己解决问题难。谁不知道盲目从众简单,独立思考难。谁不知道随波逐流简单,逆流而行难。谁不知道因循守旧简单,破旧立新难。……
不要在是穷还是富上找借口了。
任何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化,简单的贴标签就可以解释的。展开来写似乎可以写一篇社会学的论文(有自知之明的我还是不尝试了),仅以先贤们的几句话与诸君共勉: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