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致诚正
提起儒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腐朽落后,禁锢思想,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都是儒家造成的。但是仔细想来,中华文明几千年,以儒家为主体思想治国,国家并未走向灭亡,反而一步步壮大,这其中似乎又有问题。所以对于自己的文化,批判之前首先需要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助力于个人、社会,乃至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一、引言
儒家是个哲学问题,探讨哲学问题,首先要回归人性。性善论与性恶论历来争论颇多,倒也不必纠结。如道家所言,大道至简,就从一个人最朴素的需求谈起。一个人最朴素的需求,无非是物质精神两方面,物质上就是填饱肚子,精神上就是希望生活在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中。而构建有温度的社会,只能靠仁义。所谓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心要通,靠信任,信任的起点就是仁义,只有你仁我义才能相互信任。儒家倡导的仁义其实是抓住了人性最本质的精神需求。所以我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民族之争或者主义之争,实现了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使这个国家不断壮大。
说起仁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腐儒的想法,翻翻二十四史哪里写着仁义?仁义不过是权力斗争的遮羞布。但是我想说,正是这块遮羞布,为我们这个民族守住了底线,使我们不至沉迷内部斗争无法自拔,而亡于外族之手。另外,二十四中有位非常重要的历史参与者缺席了,这位缺席者就是以仁义为信仰的黎明百姓。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应该是黎明百姓的历史。所以我更喜欢从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角度解读历史,这样才能读出历史的温度。于是,你看到每次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有岳飞,于谦,文天祥,史可法等这些从黎明百姓中走出,而不忘初心的当权者;又有宋末没跳海的十万军民,扬州嘉定为华夏殉葬的百姓,以及主动出川抗战的巴蜀子弟等。成功者自不必言,华夏得保;失败者也让侵略者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意志和尊严,明白我们是不可征服的。我想这就是儒家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
二、哲学思想之儒家
从大的方向来讲,儒家思想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转捩点。之前是作为哲学思想的儒家,之后是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首先谈一下作为哲学思想的儒家。作为哲学思想的儒家,跟现在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有点类似,有其思想体系和社会管理方式。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均源自易经,所谓易者变也,即形势在变,人应该顺势而变。这就决定了儒家思想的性格——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儒家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活力的文化,并不是后来所诟病的腐朽,落后,禁锢思想。
提起儒家,大家往往觉得礼乐制度,等级制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些礼教束缚是儒家。其实并非如此,至少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儒家之哲学思想与佛教类似,有其心法,往往为我们所忽略的。《中庸》首章就是在反复论述儒家心法,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比如说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就是一种天命,它本身带着无善无恶的本性,所以我们说“如保赤子”,或者“赤子之心”,这个本性发挥出来就是道。之所以又要修道,是因为我们的本性经常会被各种私欲所迷惑而背离。修道就是要克除心中的私欲,恢复内心的本真,如同佛家的明心见性,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不忘初心。
作为一个信仰儒家的人,首先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恢复至善之心体或者赤子之心。然后发之事父则为孝,事君则为忠,乃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就个人而言,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即是此理,不能本末倒置。以镜比心,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即圣人之心如明镜,凡人之心如昏镜。圣人之心如明镜,照在君上即是忠,照在父上即是孝,照在百姓上即是仁。凡人之心如昏镜,即凡人之心常常被物欲所迷惑。所以凡人要擦亮这面镜子,即克除私欲,恢复本心。
恢复本心之人,再去看《论语》,就不会觉得是处世经,而是儒家至善之心体在生活各方面的映射。孔子所言,不过是一个恢复本性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处世方式,而不需后人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孔子说“余欲无言”。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比如说父死三年不改其志为孝,变成了荒唐的三年守制。
再说礼乐制度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礼乐制度就是儒家,其实也是有偏差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儒家所谓的圣人,即恢复本心之人。其中乐做于舜,礼制于周公,即礼乐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圣王治天下,依天下大势,顺势而为。因此,礼乐制度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只是圣王之本心在治天下一事上的映射。圣王制礼乐以治天下,普通百姓通过教化修持,恢复本心,从礼乐而不觉束缚,因为人的本性都是相通的。这就是“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必也,使无讼”,“天下大同”,即儒家德治的理想境界。
三、统治思想之儒家
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大争之世,人性的恶充分显露。此时用儒家思想平天下,无异于天方夜谭。孔子晚年也说,“我不复梦见周公,久矣”。而法家主张人性本恶,正好与这大争之世相合。所以说秦国用法家能统一天下。秦朝一统天下,以一秦国而制天下,必视山东六国为外人,须严格提防,即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以法家治国。焚书坑儒,控制思想,严刑峻法,以防动乱,终于民不堪其苦,秦二世而亡。
汉初,经过楚汉战争,百姓十不存一,此时地多人少,资源充足。老百姓都忙着种地过日子,采用道家的清净无为,不去折腾百姓,自然能够天下太平。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发展,人口恢复,人地矛盾凸显,豪强日益骄纵,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文学游士思想活跃,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无为而治已经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在朝堂内部,汉武帝少年天子,外戚把持朝政,王权受制。内外交困的危局下,汉武帝感受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所以发出了天人三问。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尊王攘夷之理念非常有利于汉武帝的集权。故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抵制外戚,并通过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培植势力,一步步实现中央集权。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则通过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服务于中央集权。此后的儒家类似于汉帝国的宪法,解释了政权的合法性,规定了施政纲领。
四、统治思想之儒家与哲学思想之儒家的区别
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最大问题就是心法的丧失,以致个人修行弱化,礼乐制度退化成了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服务于统治者。儒家的很多概念发生了异化,比如说忠孝仁义,变成了愚忠愚孝,一味的妥协,忍让,甚至是以德报怨。其实儒家所讲究的仁是成就的意思,并不是单纯的溺爱,也不是空谈人道主义,有时甚至是大仁不仁。比如说中东难民问题,中国必然不能接收难民。难民问题由来有自,如果我们接收予以接收,西方则可肆无忌惮地继续制造难民,最后中国和中东都将陷入混乱,从而产生更多难民。所以难民应该回到西方,然后倒逼西方中东政策的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仁。再说忠孝,忠孝不是愚忠愚孝,不是盲从,而是要成就君父。君父有错,要及时指出并匡正,成就其明君慈父之美名。比如说著名的曾参问孝,孔子说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再说夫妻关系,后世儒家多强调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但是《孔子家语·大婚解》明确指出“敬之至矣,大婚为大”,“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强调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这就是汉武帝前后儒家的主要区别。
五、儒家思想之后续发展
到了宋朝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士大夫开始考虑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探索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于是出现了很多大儒。其中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提出了程朱理学,即“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由外而内,而非反求诸己,并非儒家之本义。相反,理学更强调儒家的外在规范,反而增强了束缚。所以女人裹小脚在宋朝出现,三从四德也在宋朝强化。
到了明朝,王阳明横空出世,创立心学,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恢复本心,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真正光明的圣学,使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只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官方禁止。
清朝,满清以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必然要进行思想控制,与秦朝类似。所以满清入关即强制剃发,以消灭我们的文化优越感。到了康雍乾三朝,通过深入学习汉文化,大兴文字狱,彻底禁锢了思想。儒家彻底沦为了愚忠愚孝,即所谓奴性。至此儒家完全丧失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质,以致西方列强入侵之时,我们丧失了变革和学习的能力,陷入了百年耻辱。
所谓外儒内法。有人说是皇帝的虚伪,自己用厚黑学,却让老百姓学仁义,以方便统治。其实并非如此,所谓外儒内法,有其深刻哲学内涵。儒是道,法是术,权变之术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就老百姓而言,无非有口饭吃,基本可以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采用儒家,以仁义教化维持社会秩序。皇帝要率先垂范,即皇帝在百姓面前表现的必须是仁义礼智信,这才是所谓外儒。而在朝堂,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恶被充分激发,只能采用法家制衡之术来驾驭群臣。皇帝也是可怜人,一个成功的皇帝往往是人格分裂的。在朝堂外,皇帝要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义礼智信,并率先垂范,为全民表率,而在朝堂内却常常要骨肉手足相残。像刘邦,刘彻,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朱棣父子等这些成功的皇帝,无一不是人格分裂。人格不分裂的皇帝下场一般很惨,像历史上的惠帝们,比如汉惠帝刘盈,明惠帝朱允炆等。所以外儒内法是古代中国现实政治的必然选择,内法以保君权,外儒以收民心,二者缺一不可。并不是某个皇帝的私心,皇帝也是被这种制度所绑架。
打天下过程中的儒法关系。有人说打天下只能用法家,用儒家就是腐儒,这也是值得商榷的。打天下远没这么简单,精于权术的人反而难以成功,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领导是个算珠子。有人说秦朝统一天下用的是法家,但要知道秦的统一是灭国战争,只能用虎狼之师。而后世多为大一统思想下的统一战争,二者有本质区别。身处乱世,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并非人人都想称王称帝,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法家拉拢,须区别对待。法家只是为了稳住那些势力之徒,靠法家拉拢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不是造反就戮,就是兔死狗烹。而真正聚拢人心,还是要靠儒家,靠儒家聚拢的人才是基本盘。以楚汉战争为例,英布彭越之类的亡命之徒,只能靠法家拉拢。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只是为了有口饭吃,那些无主地的长官,不过想为治下百姓谋个出路,这些人希望看到的是仁义之师,而非虎狼之师,需要以儒家之人以收拢人心,而人心才是真正的政治资本,所以刘邦一胜而定乾坤,项羽则一败而身死国灭。韩信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本来只是想找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并无政治野心,是可以靠儒家聚拢的。然而由于蒯通的搅和,韩信封了齐王,成了一个靠法家拉拢的人,从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就注定了。所以打天下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黎民百姓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六、儒家思想之现实意义
儒家以仁义聚拢人心,建立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同时仁义理念深入人心,保证了无论打天下还是治天下,帝王将相必须以民为本,从而为我们的民族守住了底线。正是以仁义为信仰的黎民百姓,在每次民族危亡关头,做出了正确选择,为我们几千年文明的延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由于失去了心法修行,退化成了礼教制度,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活力,束缚了思想。到了清朝,思想禁锢达到极致,造成了近代的落后。当然,这不是儒家本身的问题,是儒家被政治利用的必然结果。但无论如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身上都打上了儒家深深的烙印。否定儒家就是否定传统,否定传统就是否定民族灵魂,否定民族灵魂无异于自杀。当代中国,仓廪实,衣食足,我们可以循着王阳明先生的足迹,找回失落千年的儒家心法,重新焕发儒家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活力,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就个人而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恢复本心,然后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投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相信未来世界一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