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丘奇先生》里,黑人丘奇受雇来到一家只有妈妈和女儿的特殊家庭,他要完成一项特别的任务:照顾患乳腺癌的妈妈和她女儿六个月,然后就可以得到后半生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的主要职责是做饭,丘奇先生是一位好厨师,他的高超技艺征服了这家起初不接受他的小女孩夏丽。
丘奇先生做饭时要播放爵士乐,小女孩每天在爵士乐中醒来,吃早餐,然后坐公交车上学。丘奇先生带来许多书,他给小姑娘列读书清单,给她妈妈读书听。
日子在充满饭菜香味和读书中一天天过去,生活看上去温馨美好。小女孩带去学校的丘奇先生做的美味赢得了同学、朋友的羡慕和夸赞;妈妈不仅活了六个月,而是坚强地活了六年,她亲自参与设计了女儿的中学毕业礼服并见证了女儿的毕业舞会;丘奇先生也没有离开,他一直陪伴着她们,他们看上去像一家人。
这六年,丘奇先生承担了厨师、丈夫、爸爸的职责。他不仅给他们做饭,还陪伴妈妈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呵护夏丽成长,直到她考上大学。
妈妈病死,夏丽考上大学。女孩为上大学的钱发愁,此时丘奇先生的职责早该结束,但是他交给夏丽一个信封,告诉她这是他和她妈妈用商场优惠券攒下来的。这钱足够夏丽念完波士顿大学。不仅如此,没有驾驶证的丘奇先生还给夏丽弄了张车,在上大学之前请人教会了她开车。
上了大学的夏利迷失在寻找自己当中,她和妈妈一样未婚先孕了,无家可依的夏利找到丘奇先生,请求他收留自己。丘奇先生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夏丽不能过问他的私事。
丘奇先生从不过问夏丽孩子的爸爸是谁,他给予夏丽和她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无私的爱。夏丽的女儿小伊也像妈妈小时候一样,每天在爵士乐和饭菜香味中醒来。丘奇先生的小屋弥漫着浓浓的家的幸福味道。
只是让夏丽好奇的是,丘奇先生每周总是出去两晚上,每次回来都醉得不省人事。从他酒后零乱的自言自语中,夏利隐约知道他有一个曾经对他要求十分严格的父亲,他们的关系让丘奇先生痛苦。但每次喝醉的第二天早晨,丘奇先生都一如既往地在爵士乐中做早餐,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夏丽虽然好奇,但是她不敢过问丘奇先生的私事,丘奇先生也从来不多说自己的过往,但是看得出,他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
丘奇先生给了夏丽母女一个无比包容的港湾,这个港湾足够安全。他帮助夏丽抚养女儿;鼓励她和初恋男友约会;支持她和发小的友情。其中一个细节让我难忘:夏丽和发小约会,因为发小说丘奇先生的话触怒了她,她气愤地要把发小送给女儿的昂贵玩具送回去,而女儿对那个玩具爱不释手。这时候,丘奇先生告诉她不能因为大人的过错惩罚孩子。这个小细节让我敬佩丘奇先生不愧心理学大师,他并不是什么心理学大师,只不过一种发自内心的细腻和善良。
这可能是来源于和父亲的关系,父亲对他要求过高,高到他达不到,于是深深伤害了他们的父子关系。他之所以愿意一无所求地照看夏丽三代人,就是因为他在这个有缺失的家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而这安全感就是他毕生所求。他在这个家里找到了安全感,也给这个家里的其他人带来了安全感,他庇护了夏丽和妈妈以及女儿祖孙三人,同时这份安全感也给了他“神力”,他在来到夏丽家不长一段时间后,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钢琴,而且琴技高超,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后来就是用这份技艺养活了自己(也许还有父亲)和夏丽一家人。
夏丽的女儿一天天长大,丘奇先生老了。轮到夏丽照顾丘奇先生,她为他做饭,带他看病,照顾他生活,读书给他听,无微不至,就像他曾经照顾自己的妈妈。
终于,丘奇先生安静地走了。
一直生活在丘奇先生营造的爱的氛围中的夏丽并没有恐惧,她是安心的。她知道,丘奇先生也是安心的(在睡梦中安静地离世)。
结局很温暖:夏丽在熟悉的爵士乐中醒来,她惊奇地发现是小女儿在乐曲中挥舞着刀铲做早餐。那样子,像极了丘奇先生。
影片里,丘奇先生话不多,但是他温暖了这个特殊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夏丽还是她女儿都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因为爱,他们活得勇敢踏实,也无私地温暖着身边的人,让爱一直在流淌循环。夏丽的妈妈小心地呵护女儿,夏丽亦把自己的女儿视作钻石;丘奇先生庇护了夏丽母女,母女二人也反哺年老的丘奇;最奇妙的是夏丽的女儿似乎天生就会做饭,她放着爵士乐准备早餐的姿势表神几乎和丘奇先生一模一样。这种爱的流动就如夏丽所说,她救了一个准备寻死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又救了夏丽和她女儿。
影片细腻感人,看着几个小人物的故事,感受其间脉脉流动的温暖,不禁感慨这人间值得。什么是家人?不一定要有血缘关系,心里装着对方,让对方有安全感并且互相感受得到温暖就是家人;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去创造和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