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朗读者》里来了一位叫杨乃斌的青年,在妈妈十几年上学生涯的陪伴者中,这个有着视听障碍和语言障碍的孩子,最终学有所成。杨乃斌为妈妈朗读了一篇,《不为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作为一个老师,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位父亲。
我现在的班级里,就有一位陪儿子读书的爸爸。
儿子在我眼中一直都是个异常聪明又有些特立独行的孩子。刚开始他课堂上还喜欢发出一些怪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后来随着叛逆期的到来,他倒是不怎么乱说话了。课堂上要么沉浸在自己的涂鸦中,要么拿本课外书自己看,要么就是闭目养神。找他聊天,无论聊什么,他都目露凶光地看着你。那架势,感觉像是随时可以给我一拳。
但是幸运的是,他有一个非常爱他的父亲。全年级的老师们都知道他父亲,因为他爸爸就是那个常常背着书包和他一起上学的“同桌爸爸”。同桌爸爸听讲很认真,做题,记笔记,人家一样都不少。同桌爸爸在班级陪读的日子里,不仅是我的好帮手,也是全班同学温暖的爸爸。孩子们谁有困难,都会找他帮忙。他也很乐意帮助大家,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这位同桌爸爸深受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欢迎。
在爸爸耐心的陪伴下,孩子没有走弯路,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被同学们嘲笑。相反,凡是班级活动中,孩子们都热心的邀请他加入大家。
终于在初三下学期即将冲刺中考的关键时刻,父亲三年无微不至的耐心陪伴在孩子身上起了作用。
本次期初考试中,孩子已经由班里的倒数几名进步到班级里的三十多名。期初考试主要考查孩子们寒假在家的自学情况,据了解,整个暑假,孩子和父亲哪都没去,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被安排了学习和运动。很明显,孩子的进步都要归功于父亲不离不弃耐心的陪伴。
中招体育考试在即,儿子有点儿偏胖,但是在开学两周来的训练中,他积极训练,从不偷懒。即使跑步掉队,也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坚持着跑到终点。训练时的他,因为生疏,而显得有点笨拙。这一点点脸上认真的笨拙,在我眼里倒是觉得他可爱了许多。
看!他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学习上有进步了,运动积极了,性格也比以前好了。
他爸爸不在的时候,我平时坐在他的后面。那天作文课上,他因为看课外书没有写作文,下课时,我提醒他记得把作文补上。晚自习的时候,他开始写作文,写着写着,好像是笔没水儿了,甩了两下,还是不行。
我拍拍他,手里拿着一支笔,“需要帮助吗?”
他接过笔,破天荒地向我道谢。
也许有人要讲,这样的陪伴是不是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是不是会纵容孩子的依赖心理。当然,这样的疑问也不无道理。
可是,父母是什么人啊?父母是那个只要有一线机会都不会放弃,都愿意去试一试的人啊。
当然了,在学校教育中,陪读实属最下策。也不能说陪读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个过程孩子和父母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家庭也还要具备陪读的时间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要接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最后都是要促使孩子的自我教育。所以陪读只是一种方式,是帮助,而不是压制。
接受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接受教育没有捷径,在高明的教育理论都离不开爱。如何体现你对孩子的爱呢?那就是你肯拿出多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所以陪读又不仅仅是在学校的陪读,陪读更是贯穿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对于“教育”这个话题,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陪着就是教育”。再高明的教育理论,都不如用你的陪伴告诉孩子,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此前在英国剑桥的寄宿家庭认识一位女主人,女主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一对双胞胎的小儿子还在读中学。女主人说,在大儿子的成长中,只有一个晚上没和他在一起,那就是去医院生双胞胎的那个晚上。剩下所有的时间,她都陪在儿子们的身边。聊到被她搁置的事业,她说,等双胞胎儿子读大学时,会重新出来做事。
女主人一脸骄傲的给我看三个儿子的照片,获得的奖项,取得的成绩。
关于陪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关于教育每一个父母也有自己的理解。
谨以此篇献给家里也有一个熊孩子的你,他可能正让你伤心失望,让你无助迷茫,让你对一切教育方法都怀疑观望。即便如此,我敢肯定,你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孩子。因为你不允许,也不舍得。
既然不会放弃,那就陪他一起慢慢成长吧。
毕竟,每一个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先快乐,而后才是优秀。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熊孩子。各有各的难处,教育的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父母的心都是一样。
如果恰巧你有一个不独立,又不懂事,还爱惹事的熊孩子,恭喜你,你不仅仅因此生发智慧,关键时刻,你可能还拥有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