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赛季中超联赛2轮尚未战罢,赛场频现裁判判罚争议。在11日下午贵州智诚主场与北京中赫国安比赛最后时刻,国安球员李磊禁区内将球顶向门内,结果被主队门将苏渤洋抱住,不过由于当时苏的身位在门线之内,因此此球疑似进球有效,但当值主裁石祯禄最终还是将此球“否”掉。尽管对此球是否越过门线,外界产生争议,但恰恰因为争议出现,关于“门线技术及底线裁判应否在中超起用”的话题被重提。从目前中国足协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引进门线技术及底线裁判,暂不具备可行性。
智诚与国安赛后,已经有细心的媒体或球迷将苏渤洋抱球一刻的立体影像定格,如果从图像来看,此球应被判为进球有效。但来自社会的影像材料是否能成为中国足协裁判管理部门的权威判定依据?这还很难说。
据了解,中国足协裁判办最快将于明天开始对围绕本轮中超的各个争议判罚案例进行初步评议。无论李磊头顶的皮球是否越过门线,目前业内以及球迷圈里都不约而同地重提起“门线技术”及“底线裁判”话题。上赛季,中国足协裁判办曾顺应国际足坛潮流,在中超赛场上全面引进罚球喷雾装置,但门线技术与底线裁判的引进并不涉及。而从目前反映的情况看,中国足协近一两个赛季引进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
一位了解内情的裁判专家向笔者解读,中国足协目前不引进上述技术和裁判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从技术来说,判罚包括一定范围内的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一些围绕判罚的争议恰恰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如果以科技手段来全面代替人工判罚,那么足球运动将受到巨大冲击,也可能失去一定观赏性。
另一方面,引进门线技术或底线裁判,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有裁判专家透露,目前在国际足坛最为流行的门线技术由德国相关企业掌握专利权。如果某足协欲引进这项技术,就意味着他们除斥资购买硬件设备外,还需在门线技术掌握培训及设备维护方面耗去巨大经济成本。
根据目前市场报价,按中超16家俱乐部每家主场引进一套设备来估算,全年连同设备引进,外加维护的总费用应在3600万到4000万人民币之间。
目前中国足协、中超公司有关裁判工作的主要支出就是裁判员的聘用费用。每名中超单场执法的补助额度为6千元、助理裁判及第四官员每人执法单场中超的补助额度分别为3千元。目前中超主裁及助理裁判分别约为30人。每名中超主裁单季执法次数约为20场(含担任第四官员场次),其个人单季总执法补助额度接近10万元。据了解,目前中超公司每年用于中超裁判薪酬的总投入约为400万元。尽管中超媒体版权售出了5年80亿元的高价,但由于这笔费用并非全额给付,而是按年分期支付,再加上其中的大部分连同冠名等赞助收入所得会作为红利分给作为中超公司股东的各俱乐部,因此可供支配的,用于裁判工作的费用就非常有限。需要说明的是,中超联赛各笔费用支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财务审批手续。因此以近4000万元的高价引进门线技术?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想必不会拍脑袋就能定。
至于底线裁判,目前对于中超联赛而言也不具备引进的可行性。这是因为国际足坛启用的底线裁判,其技术能力指标不得低于普通主裁判。而目前中国足协在册优质的主裁判人数非常有限,且其中部分精英裁判还有被指派到境外执法国际赛事的情况,因此目前来说,中超引进底线裁判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