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旗下的在行在上周推出了新的产品分答,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一时火爆朋友圈,现在过去了一周多,让我们来看看分答究竟是如何火爆朋友圈的,以及未来分答还会如此火爆下去吗?
分答火爆的主要原因有,名人效应以及提问者积极主动的传播这两方面的因素。为什么这款产品会有这样的特质呢?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产品本身的设计上,分答的核心由一下四点构成:
1、提问者—付费提问
2、回答者—语音回答
3、用户可花费1元偷听答案
4、提问者可获得偷听一半的收益
前两条导致了名人效应,后两条则导致了提问者积极主动的传播。
我们是不可能向一个我们完全不知道背景,或者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用户付费提问的,付费提问的对象只能来自于高于自己能力,甚至是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用户,就算是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用户,部分用户也还是不会付费提问的,毕竟需要花钱的地方总会过滤掉一部分用户。
高于自己能力的人群肯定是有的,必定也不会太少,但是这些人我们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得益于社交平台的发展,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有是那些少数活跃在各个社交平台的名人。也就是说在分答这个产品中,回答者基本只能是各行各业的名人,或者是诞生于各网络平台的网红。分答的运营也确实是从邀请名人开通分答开始的,名人开通之后,就必然会向自己的粉丝传播,这样最初的一批用户就有了。
以上就是名人效应的原因。还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提问者只能用文字提问,是为了让回答者高效的阅读,筛选问题;而回答者只能用最多60s的语音回答,是为了能够快速的回答,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的使用这些名人资源。在目前这样的定价范围内,名人是不可能会选择用文字回答的,平台也不会这么干。
如果用户对某个已回答的提问感兴趣,只需花1元就可偷听到答案,这比自己提问可划算多了,相同的钱可以听好几个回答了。
提问者可获得偷听一半的收益,这应该是今年以来最值得被赞赏的设计了。这个设计导致提问者会特别积极主动的传播自己的提问,甚至于由于这个规则的存在,部分用户都忘了自己是来请教问题的,而会去考虑大部分用户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传播到社交平台的提问吸引来了第二批用户,但是这一批用户真的留下来的比例应该是很少的,主要的偷听还是来自于名人自己的粉丝。
结合这些规则,这是一个完美的让三方都收益的规则,真的是很赞的设计。分答火爆朋友圈的原因我们就分析清楚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分答能不能继续火爆下去。我们还是从这四条规则出发一一分析。
从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分答的用户(量)严重依赖于名人,但这有一个问题是,来分答的用户是因为分答这个平台提供的价值,还是仅仅是奔着和名人能够交流的机会追随名人而来的。目前看,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后者,分答更像是一个名人变现的工具,而不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平台。但如果真的是一个工具的话,那么这些名人所在的平台是很容易跟进的,用户也会跟着名人走,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分答。
前面也说了由于提问者可获得偷听一半的收益,导致提问者会提大部分用户都感兴趣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平庸化。从目前分答的首页看,高质量的提问确实不多。长远来看,这样的提问环境并不是一件好事,用户会渐渐的忘记自己来这个平台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长时间的浏览平庸化问题,也会导致用户降低对这个平台的预期,偷听率会不断的降低,虽然前期会相对高一些。
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来看分答并不能为名人带来新的粉丝,只是将名人已有的粉丝变现。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分答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在之后的更新中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从分答这个平台本身可以诞生出新的一批名人,那么分答就成了。知乎一开始也是邀请传统意义的名人来回答问题,后来随着这些名人的淡出,在知乎诞生了不少基于知乎自身成长起来的知乎大V。
对单个名人而言,在没有新的粉丝进入的情况下,提问数肯定是不断降低的,直到稳定在某一个值附近。目前分答处于初期,还在大量的邀请名人中,所以的总的数据应该还是增速明显的。至于之后会怎样,主要还是看分答之后的更新如何以及运营策略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分答是一款好产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盈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仅仅在于这个体量有多大?至少这会是一款小而美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