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简书新人 啊彪啊 ,在这里与你们一同分享知识。
近日拜读了美国著名交流学专家艾伦·加纳(Alan Garner)的著作《谈话的力量》,感慨收获颇丰,联系之前学习到的一些琐碎的交流沟通技巧,一并整理归纳,与君共勉。
多数人认为,一些人天生就有说话的天赋,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可事实上,并不存在“说话天赋”这一概念。那些善于交谈的人,不过是懂一些在语言方面的简单技巧而已,而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
这些技巧就像工具:想象一下用螺丝刀去锤钉子,或者是用铁锹去砍木头,此时你可能需要花费十倍的时间去做,而且结果一定很糟糕。这些事情看起来十分可笑,可在我们生活中,每一天都上演着这样的笑话。原因我想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工具和任务不匹配。
谈话也是这样。你用你日积月累的,亦或是他人言传身教的交流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可大多数人所使用的交流方式就像用螺丝刀去锤钉子一样不合适,结果,你在社交上往往达不到所期望的成功。
所有人都知道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无法离开人际交往,可少有人知道如何运用谈话的力量促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感恩艾伦·加纳教授,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
通过提问的方式促成交谈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类似于我们熟知的选择题或是判断题:
你今天上午有课吗?
你是哪里人呢?
尽管封闭式问题能够让对方提供一些信息供你做进一步的了解,但如果一段对话中通篇都是封闭式问题,那对话也未免显得太过枯燥,更重要的是,对方如果不停回答封闭式问题,会感觉自己像是被审讯的犯人。
如果想让谈话变得有趣味有交互性,就要在封闭式问题之后提出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就像我们熟知的简答题一样: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来我们学校呢?
你们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开放式问题无法用一两个字回答。这种问题需要被提问者进行更多的叙述说明,而提问者在对方叙述的过程中也能对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或许在生活中有些人会以开放的方式去回答封闭式问题,可尽管如此,在你提出开放式问题时,别人会感到更加放松,因为这类问题鼓励他们自由的谈话,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参与进来充分表达自己。
提问的方式固然有效,但我们也要谨记:提问时应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想听什么,想说什么,还要考虑到对方的需要。最令人讨厌的就是交往中毫不顾忌别人的想法和需求。提出的问题不能太过宽泛也不能太过刁钻,否则,对方真的不知道该从何处回答。
表达诚实的称赞
行为认知理论认为:别人对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反应。受到你明显反应的行为(比如称赞)出现频率会增加,而被你忽略的行为会逐渐减少。有趣的是,有时候受惩罚的行为同样会增加,比如孩子们发现讲脏话可以引起父母的强烈反应,他们就会以此为乐。毕竟,惩罚有时候要比不在意更好。
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如果你是别人生活中能够满足这种“渴望”的少数人之一,那你就很可能被对方视作珍贵的朋友。给予他人积极的回应(比如真诚的赞美),不仅能够鼓励对方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做事,而且能够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
如何有效的表达称赞呢?
首先,直接称赞要具体:让别人相信你的话只适用于他一个人而不是任何人(参考新年微信群发消息,为什么群发祝福后人际关系没有明显改善),同时,在称赞前称呼对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绝大多数人会对包含其名字的话语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为了让赞扬更有效果,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你可以在称赞之后加上问题:
品如,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的穿衣风格呢?
在表达称赞时我们要注意,你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样重要,口是心非或者是看上去口是心非的话语最让人心生厌恶。同时,不要用对方对你的称赞去回赞对方,对方很有可能认为你在敷衍了事而非出自真心。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就是告诉对方你对他信息的了解。
认识的一个小孩割破了手指,并开始大哭。
a:“这并不是很严重的伤。”
b:“别哭了!这一点也不痛。”
c:“你的手指真的很痛啊?”
以上例子可以让我们对积倾听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前两种回答都是从自己出发,告诉对方是什么感觉,应该怎么做,而这样的回答很难让他们满足。
第三种积极倾听式的回答,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果能被鼓励自由且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对方就会平静放松。理解对方问题而非越俎代庖,会让对方认为你十分信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积极倾听过程中,你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会使对方愿意做出更多的评论,耐心倾听,理解并接受对方,而不随意批评指责,那么对方将更愿意与你交往。
利用自由信息
a:今天的海面风浪真急啊!
b:是呀,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的暴风雨。
只要你用心留意与他人的交谈,你会发现谈话的双方会给出很多细小的自由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能够进一步打开话题,那就立即将它加以使用。
熟练运用自我透露
别人也很想知道你的情况,你透露出的信息能让他们大致估计出和你能有什么样的关系。自我透露能够很好地让别人走进你的生活。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我透露有典型的对称特性,双方通常以同样的进度敞开自己,除了咨询服务外,很少有人愿意单方面透露出太多信息。
因此,在自我透露中可以采用设定对方回答的方式来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例如:
对了,我的名字是林品如,你的呢?(如果你想知道对方的名字应该先告知自己的姓名)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通过自己首先公开信息,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备,让对方明显感知到彼此是在信息交互,从而很容易的把自己的信息讲出来。
自我透露能帮助你同他人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但是只有在对方充分相信你的前提下才有效果。那么如何增强自己的可信度呢?
“不论谎言多么完美,它终究是谎言。”同样的,诚实准确的自我透露永远是最明智的选择。其次,不要用“失望痛苦”、“不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描述自己,试着将内容具体化。最后,如果想让自我透露更加丰满,不妨加上一些自己的挫折与遭遇到的问题,如此,别人就会更加容易相信你所说的内容。
发出可能被接受的邀请
相信我,大多数人在社交上都倾向于被动地做出反应,而那些社交很成功的人都会积极地把别人拉进自己的生活中。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为:主动与希望的人交谈;向希望深入了解的人主动发出邀请。
以下要介绍一些增大别人接受你邀请几率的技巧:
a:保持双重视角
在考虑自己的同时兼顾他人的合理需要。
b:态度诚恳直接(个人认为最有参考价值的一点)。
邀请中最忌讳,恰巧是大家最常见的:开口就问:在吗?明晚有什么事情吗?很多人在回答的时候都感到很尴尬。诚恳直接的邀请,应该是告诉他你想到的活动,包括时间、日期、地点,或许你可以用双重视角告诉他你觉得他会玩的开心,然后问他是否有兴趣。
c:小处着手
要求越少,得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一个刚认识的人来说,相比起今晚共赴酒店她更愿意和你去喝杯奶茶。
d:随意一些
如果你的邀请看上去像是生离死别的大事件,他人也很难欣然接受。
最后,如果对方拒接了你的邀请,并没有做过多解释,那就基本断定她对你没有兴趣。这时千万别耿直的询问对方原因,你不会得到真实的回答,只会把局面闹得更僵。
处理交往中的矛盾
(一):积极接受批评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与想法并认真对待。如果你不愿听对方的批评,只会让你们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
看过了太多面对批评完全否定、挑战性回应的例,那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呢?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他人的批评通常是一些概括性语言,询问具体内容有助于弄明白对方的意图。
方法很简单,像记者一样提问就好了:
我做了什么让你说我不关心你?
我没有理你是什么时候?
我做的哪件事情让你难堪了?
第二步:同意对方批评(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或同意对方有评价的权利)并进行自我透露
甲:刚才你开车转弯时差点让我飞出座位
乙:是的,确实转的太猛了,下次我会在转弯前减速。(这辆破车我受够它了!)
(二)要求对方做出改变
当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权利受到侵犯时,被动地希望别人能改变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徒劳的。应该怎么办呢?
艾伦·加纳博士很贴心的为我们归纳了一套公式,在生活中我曾实践过,效果良好。
公式如下:
xxx(对方名字)+我很不满意(伤心)+对方所做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对我的伤害(损失)+三秒停顿保持沉默
要注意,在描述对方的行为时一定要客观,不要加上自己的情感表达(例如你那恶心的臭脚),同时,这行为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陈词滥调容易让对方认为你在无理取闹。最后,你的非语言信息会对你的语言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直接面对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你的面部表情应该与说话内容一样坚决。太过随意的表达会降低你语言的影响力。
拒接他人的操纵
身边人有时候会让你做一些你不愿做的事情,反复向你提起,给你一大堆理由,对你的拒绝加以谴责。这里有一条简单易学的技能,让你从容应对这些诸如道德绑架式的难缠要求。
热夫·旺得拉博士所创的技巧:唱破片。
唱破片,即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同样的话。
在使用唱破片时,可以先用应对批评的三招。1,询问对方如此要求的理由。2,同意对方所述事实并进行自我透露。如果此时对方还在死缠烂打,就用唱破片技巧:他说什么都表示同意,但始终拒绝他的请求。
举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A:你好,艾丽。
B:你好,品如。今晚愿意帮我照顾一下小孩吗?
A:抱歉,我不想做。我今晚只想好好休息一下。(陈述观点并自我透露)
B:唉,刚才我问孩子们想要去谁家,他们都大声喊着品如阿姨。
A:我很高兴他们这么说,我爱他们, 但我今晚只想休息。(唱破片x1)
B:品如我觉得你现在变得很不近人情。
A:也许吧,但我今晚就想在家一个人休息一下。(唱破片x2)
B: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早点睡,那你也差不多是一个人休息了。
A:没错,是差不多。但我今晚只想自己一个人在家休息。(唱破片x3)
以上是我个人总结的关于人际沟通方面的技巧,欢迎大家进行交流补充。
道理谁都懂,关键是要在生活中亲自运用。世界上有那么多满腹经纶指点江山的空谈家,可最终还是那群实干家在改造着世界。万事开头难,也许你和我一样在生活中都有着这样的体会:克服惯性是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读书、写作、健身,最困难的是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而当你咬牙坚持下去,所收获的,是别具一番风味的天地。
知识,只有运用于实际并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试着运用它并逐渐熟练,从现在开始。
道阻且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