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知为何,类似于“不忘初心”的语句,这些天反复出现在我耳边。初识这句话时只觉得哇,多文艺,远方和诗歌仿佛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现在的人在压力下时不时的需要这样的鸡汤语句来滋补一下,可是渐渐的用的人多了,当年的美感与诗意荡然无存,只剩下被用来调侃的笑柄。但是细细想来,这句话里包含的有讽刺,有赞美,有希望,有未来..........
生活中没有苟且,又何来的诗与远方。
那么问题来了,苟且是什么?生活中的苟且又是什么?打个比方,苟且是碗里的,诗是锅里的,远方是菜市场里的。碗里的必须吃,否则会饿肚子。锅里的可以先不吃,但是知道锅里有东西,心里就踏实,而菜市场呢,是未知的,但你知道你需要什么就可以买到。所以,苟且好比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诗和远方是我们期待的生活和未来。与其大张旗鼓的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倒不如直截了当的挑明“你啊,不要满足于当下的现状,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要怀揣梦想,未来还是很美好的~”不过,何必浪费了诗意,我可不要当这个恶人破坏了苦心营造的意境。
到不了的是远方,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都写成了诗。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别人的生活都成了诗,成了远方,而自己却活的苟且,这样的苟且是熬夜熬成狗,起得比鸡早还要拖着两个大眼袋去挤地铁,然后在公司旁买着黑暗料理的早餐,边吃还要边想着今天要怎么应付上司;或是回到家里有关柴米油盐的烦恼琐事,又或是同学聚会上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的配角。而所谓的诗和远方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他们聚集了一切美好与向往:是美食评论家,是自由撰稿人,是网店店主,又或是那种关于旅行说走就走的人。可是又有谁知道,美食评论家也许没有办法抽空静下心来去吃一段完完整整的饭,他们要研究食材,写美食评论,拍照的时间也许比吃饭的时间都长。而所谓的自由撰稿人,头顶的压力我们又何曾体会过,每天写文章的字数可能比你一天读的书都多,催稿的时候,无论你有什么原因,该是什么时间交就得按时交稿。还有网店店主就更不用提了,你以为开了店就可以日进斗金?一个月内一件东西都卖不出去的店,多如牛毛。所以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苟且,诗和远方就是一个理想国度,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以安慰。
张爱玲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钱钟书说:“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陈奕迅在歌里唱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很多人热血澎湃的去讴歌诗和远方,却心比天高,不愿意低头完成脚的“苟且”。其实很多人眼低手高,空来的十几斤梦想谁都不缺,远方有很多,诗意的生活或许也真的存在,说到底诗与远方并不能成为你放下眼前苟且的托词,梦想只会砥砺你前行而不是成为你追梦的绊脚石,所谓的诗与远方也并不是让你摒弃现在的生活,而是要你想清楚你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应该明白,天上有一轮明月,我们好比是走在夜晚的小道间,走累的时候抬一会儿头,月光指引着夜归人,但更多时候它照亮了我们脚下的路。
诗和远方都很美,我的选择是它,我愿意相信是它。
不管怎样我也要尝一尝远方的甘露。
如此,甚好。
前两天朋友跟我说
以前她经常对妈妈说 “妈妈,我想出去玩”
她妈妈总是会笑着说 “去吧,早点回来”
慢慢的她上了大学,从家乡到远方,越走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她想:去远方流浪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可是现在,她经常在视频里和妈妈说“妈妈,我好想回家”
可是女儿渐渐大了,外面的世界才是属于你的,那句“早点回家”也许再也没有机会说了。
“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原来,此心安处才是归属。
以前在我心中,有很多远方。
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想去看看。
想去加纳利群岛去寻找她的足迹。
我的远方很远,而别人的远方很近。
世界那么大,远方那么远,
到底山川是尽头,还是厨房是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