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宋词的意境里,很古典地品味江南,在“杏花春雨”的氛围里,身心让黄鹂婉转、燕子啁啾的软绵绵的江南紧紧缠住。周太王的长子泰伯自愿放弃王位迁居被称“荆蛮之地”的江南垦荒,在今天的无锡梅里建吴城,转眼数千个春秋,曾经沧海之后,“荒蛮之地”竟成“梦忆之境”,令无数英雄竞折腰,令无数文人魂魄销。曾在仓颉的灵感和美丽的中文中体悟“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的水墨柔情,如今读罢王清铭先生的散文,心生对古典意蕴的怀恋之外,又多了一层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而由此产生的“生命的诗意,只能在怀旧中寻觅吗”的疑问,着实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与下文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
江南河湖的烟水芳草,依湖古城的迤逦气韵,傍水青山的松风幽径,修竹清池,构成江南山水的倾情之美,构成这温柔富贵之乡、大雅与大俗共融之地。这岂不是画家李可染的水墨画“杏花春雨江南”?隽永优雅的线条,含蓄委婉的色彩,不正如文中运用的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这些手法则典雅的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杏花春雨江南”最能体现江南美丽而忧伤特质。 “杏花”开放它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美丽景象;人生多苦难,“春雨”滴落的淅沥声,极易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杏花可以开在人们的心头,江南雨又可以滴在人们的心里。所以,正如文章第三段末所说:这句词曾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文章第四段写到:“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愫,一种多么美好的感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篇饱含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杏花比喻想念中伊人的脸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伊人的娇艳动人,则表达了文中诗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来自心头的春雨”一句化抽象为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念”具体可感,表达了诗人的思念越来越浓,因思念而无限忧伤的感情。杏花与春雨的珠联璧合,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文章第六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则充满了忧伤的意味。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
江南的山虽没有拔地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虽不能让人虔诚让人顶礼膜拜让人诚惶诚恐。但江南的山是人性化的,溢着灵气,游江南名山不会有前路茫茫、孤旅天涯的体悟,因为江南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山不转水转。观江上渔火,沐林间轻风,心境自然是不错的。 置身于这诗化的群山,很有些道骨仙风的体悟。山道弯弯,偶见山居人家,修竹绕屋,溪水边草木滋润灵秀。随作者在千百年来流传的诗歌中体悟江南的美丽。“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或是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或是陈与义的“杏花消息雨声里”,再到虞集的“报道先生归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诗意,就流淌在千百年来平平仄仄的文化底蕴里。
诗意、柔情、思念、忧伤是贯穿全文的情愫,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而“杏花春雨江南”正是指一种传统的诗意的生活。
全文含蓄隽永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诗意的生活向往、怀恋之情,流露出对这种生活即将消逝的留恋、遗憾、惋惜之情。在仔细品味中可以读出王清铭先生独特的见解,那在江南的情怀中却存有的一股寂寞的神伤。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感,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浮躁中寻找到一份属于宁静心理的诗意,着实任重道远。如沈从文先生所述:“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然而,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生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情怀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存在于我们发现美的眼睛里。的确,“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