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圈,他们喜欢称这个时代为新零售时代。
大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这是一个精品品牌人群细分化的时代,你还在想着要一股独大吗?可能性几乎没有了,因为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不再是简单的跟风随流了。
对产品的极致化体验追求要求越来越高了。从人们从2016年开始对匠心精神的崇拜开始,一切都变得有些微妙起来。以前,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门手艺的手艺人,总是收入甚微。但是这个时代,突然一夜之间,人们对“好物的追求已经远远超乎市场的想象。
从此,好物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作为好物的先驱者之一,来自上海媒体团队的创业项目一条,算是一个不错的尝试。通过将短视频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一条成为了一家有品位的电商平台,估值当然也要随之水涨船高了。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想这是这个中产阶级大崛起的时代里的一种生活必须品,只有你有足够独到的品味,一定可以吸引到一定群体的粉丝,并通过口碑相传实现用户的高粘性。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旦你的产品符合了一定群体的需求,事情就会变得出人意料。
比如那个远在日本某个小办公楼里的蛙兄弟,看上去如此无趣而没有激情的一个游戏,却一夜之间火透了大江南北,用户是在没有中文版本的情况下,可以牵强地揣摩着意思,踉跄着也要玩起来。火到了中国的媒体要打越洋电话去追星。
所以,这是一种无可厚非的进步。是社会媒体商业模式的进化,也是创业者对市场需求的足够深度的揣摩和把握。
但你有没有发现,任何事情,一旦到了中国,一旦做到了极致被市场高度认可了,就会在短时间里被复制并且泛滥起来,叫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知识付费的浪潮,从2016年开始,到今天已经变得风靡大江南北,不知道满足了多少原本空虚迷惘的心。
不知道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精神鸦片,无助于个人的成长?
知识付费本身没有问题,一旦那些高校校园里的教授们走出了象牙塔,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形式,面向所有人开放授课,这将是一种怎样不同的生态形式?它会从底层架构上颠覆高考这一传统而艰辛刻板的人才选拔方式吗?不是没有可能。但一定还有一段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在这过程中,你首先得接受和警醒的是,在漫长的变革之路上,会有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在你有限的宝贵的青春光阴里,如果没有了一个官方的机构为你定制和筛选课程,打开手机随随便便的一条订阅号内都可“能是一条费劲了心思想让你下单的在线课程表,你该如何应对?你又该如何筛选?
每个人的信息库里,订阅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课程,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和课程管理;如果曾经免费的信息阅读,被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侵蚀,如果连这一片信息共享的净土也被打破,生活和学习的成本也会随之越来越高。那个曾经信誓旦旦要改变商业生态,为人们带来无限便利的新技术,最终还是要用户为它的革新成本埋单。但不是马上而是若干年后才去支付。
2018年的6月,当我满怀着一颗虔诚学习的心,翻开微信公众号上那些一条条诱人的信息文章,最终发现每一条的最后都是在规劝你点击下单购买课程,内心有一种无尽的失落。瞬间会觉得,原来从标题到正文,过程中热情洋溢,夹叙夹议,旁征博引的这篇文章,最终只是来自商家的一条软文。越来越少的独立思考观点好文,越来越纯粹的对社会热点现象的思考。越来越少的被供养者的第三方独立观察媒体。
任正非说,中国更需要普罗米修斯的投资,即引入火种式的创新投资,而非简单的模式创新,缺乏核心技术。本质上,中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离不开教育。所以,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教育更应该是区别于媒体的一种存在形态。公办也好,民办也好,它都应该被制度所约束,变得更为详尽而系统化。
线下教育需要规范,个人认为,今后的规范化管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线下,线上同样应该纳入监管,成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降低教育的门槛,另一方面却是在规范行业秩序。让媒体是媒体,教育是教育。切莫混淆了两者的边界。
媒体,应该起到监督舆论和政策制度的作用,她的立场应该是中立的,因此,不代表任意一个群体。同样,教育机构也是。其指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非纯粹的商业利益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