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下半年,突然感觉时光如电。倘若不好好利用,只怕只能温水煮青蛙,麻木中平庸地度过余生了。
这么一想,陡然产生了很大的紧迫感,于是接触、学习了大量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时间、管理时间的知识,自觉收获颇丰。
踌躇满志中,揭开了新的篇章,对生活进行了大刀阔虎的改革。头一项,就是一改多年来晚睡(12点)晚起(7:30-8:00)的不良习惯,开始晚十早五的作息。
据说这是所有高效能人士都拥有的好习惯。你想想,早起两小时,意味着获得了一段完整、不受打扰、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可用来做很多事呢,比如晨练、看书、写东西、读英语......
可想而知,调整得并不十分顺遂。一是十点真的睡不着,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最后想了很多办法,数羊羊、瑜伽呼吸法、瑜伽放松功都用了一遍,一两周之后终于能较快入睡了,大功告成一半。
睡不着,相应地也起不来。闹钟响了半天,家人都被吵醒了,我还酣睡如泥。睡眼惺忪地起来,昏沉沉开始写东西、看书、锻炼,一整套满满的安排。
虽然很感不适,但也坚持下来了,直到过年。
你懂的,一回老家,啥也没法坚持。不说别的,大冬天的,五点起床,在南方真的做不到啊。
于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地“暂停”了。心里安慰自己,一回北京,马上恢复晚十早五。然而三个月过去了,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我哀叹自己毅力太差了,直到这两天看了《精力管理》这本书。
2
《精力管理》一直静静躺在我“想看的书”的清单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直到这两天才找到时间把它看完。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我们要管理的是自己的精力,而非时间。
试想一下,同样一个小时,一个处于疲惫、倦怠、愤怒、自卑、没有目标或悲观人,跟一个体力充沛、乐观、目标明确、专注的人相比,谁的效率更高?成就更大?答案不言而喻。
《精力管理》认为,我们应该走出舒适区,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地对自己进行精力消耗和精力再生的训练,通过自律和坚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体能精力、情感精力、意志精力和思维精力,全情投入,以明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实现人生目标。
作者所提到的间歇性训练方式,类似于健身中的HIIT(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在这种方法里,我们必须对自己进行挑战,耗尽精力。只有走出这一步,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如果不克服恐惧,跳入水中,怎么能学会游泳?
一个不爱运动的人,如果不跑出第一步,跑出200米、400米、1000米,怎么能拿下马拉松?
每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都是泪水和汗水。凤凰涅槃,浴火才能重生。
精力耗尽之后,是精力再生。再生之后,精力进入更高层次。劳逸结合,找准自己生命的节奏,才能拥抱高效的生活。
3
作者将精力细分为体能精力、情感精力、意志精力和思维精力四个维度,并提供了细致科学的方法和有说服力的案例。
以体能精力为例,呼吸、饮食、生理周期和睡眠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体能。要成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个体,必须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深呼吸)、饮食习惯(如吃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多喝水)、作息(7-8小时睡眠、90-120分钟的工作周期),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一天中什么时候最高效、什么时候最疲倦、怎样的作息最适合),并进行间歇性锻炼(一周3-5次锻炼,有氧和无氧运动相结合)。
健康的体魄,是高效生活的基础。
情感精力的训练,终极目标是掌控各种情绪,保持积极,克服消极情感,学会倾听,陪伴家人,与家人、朋友、同事、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思维精力的训练核心,是保持乐观,通过定期放空、运动、切换思维等方式提高创造力,通过严格精准地时间安排培养专注力。
训练意志精力的目的,是追问、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从而知晓、找到人生的意义。
活跃的体能、联动的情感、专注的思维和内省的意志,将确保我们全情投入。
4
明确目标,正视现实,真正地认识自己,专注而持续地采取行动,这就是《精力管理》所推荐的自我管理之路。
这条路,当然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
你说你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不要搞笑了,那不过是自甘平庸的一个自我防御机制,用自认为的知足常乐掩饰无能和平庸。
回到本文一开始关于年后没能继续坚持晚十早五的原因。我想,除了不够自律,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精力,不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明明一大早精力不济,还要死磕,能成功才怪呢。
现在恢复到晚12早7的作息。其实,只要明确要做哪些事(比如看书、写作),不要做哪些事(比如追美剧、看手机),晚上的2个小时不比早晨的2个小时少一分钟。最关键的是,晚上我的精力比一大早要好,因此这2个小时效率是更高的。
如果你也想过更高效的人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和自己做个约定,相逢在更高处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