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3』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选自《中庸》)
译文:
孔子说:“鬼神所施行的德行,可真是盛大啊!人们既看不到它的形状,也听不到它的声音,但是它却体现在万事万物当中,使人没有办法摆脱它。(由此使天下之人特别的恭敬它),它能够使天下的人都斋戒静心,穿着华丽隆重的服装去祭祀它。洋洋乎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何谓“鬼神”?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鬼与神是不同的生物状态。鬼是各种生物死亡后产生的现象,法力大小不一,往往比神要小,甚至某些鬼魂还怕人等阳气充足的事物;而神泛指神仙,是天生存在或者各种生物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具有种种非凡法术神力的状态。在中国各种传说里鬼神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触摸或看到的,但可以通过祈祷、祭祀等等方式与他们沟通。
孔子一直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甚至是极力反对。论语有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7.20』孔子平常不讲的有四事。一怪异,二强力,三悖乱,四神道。)但是当孔子遇见鬼神之事是如何看待的呢?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10.10』逢乡人行傩礼驱鬼(迎神驱鬼),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庙的东阶上。)可见,无论是否真正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对待鬼神的态度却是执“至诚如神”(中庸『1.19』)。
为何他对鬼神要执“至诚如神”之态度呢?这要从“鬼神”在中国文化的内涵来看。中国人认为鬼神是阴阳二气,气是事、物之本。鬼,即归,即万事万物所归的原点、出发点、本初;神,即申,是万事万物发展壮大的终极。这就对应了鬼属阴,神属阳的特性。从这点出发,“鬼神”是建立在扎实的物质基础上的高度的抽象概括。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精神和物质)都归属阴阳,那么作为阴阳之气的鬼神,自然就包含了万物。文中对鬼神特性的描述:用眼睛看是看不到具体的鬼神,用耳朵听也听不到鬼神的声音,但是鬼神却会体现在万事万物上,不会有一点遗漏。这是对鬼神高度抽象的属性的描述。当鬼神作为一种这样的概念而具象化,并被认识、理解和接受的时候,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特性对人们自然就产生了震慑的作用,人们对鬼神所产生的敬畏之情也在情理之中。
人们对鬼神由畏产生敬,并由敬产生诚,由鬼神进而引导人们对待万事万物,应该顺乎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即是德。鬼神无处不在和“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鬼神之事是万分难测的,也许他们的形象就在于我们心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找不到他们的影子。中庸之道也是如此,我们既看不到,又摸不着,然而却有真实地存在于天地之中,体现在万事万物当中,我们可以感知它的伟大与智慧,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存在。可见,孔子只不过以鬼神的特点来说明中庸之道的特点,志在谈道而非鬼神。执“至诚如神”之态度,可以祭鬼神,也可以行中庸之道。
过去古人,因为敬鬼神,信鬼神,有信仰,所以说他能够:“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即可以使天下的人在祭祀的时候斋戒、净身、穿上华丽而隆重的礼服,以表示对鬼神的崇敬。这时候,鬼神的氛围漫漫洋洋,像在你的头上,又像在你的四周。我们相信,在古代,或者即便到了现在,当我们身处隆重而肃穆的祭祀场合中,这种感染力是相当强大的。这段就是讲鬼神对于人的影响和效果。
回过头来,我们想一想,生活中我们面对一件对自己很重要的事,自己很看重的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齐明盛服,因为洗个澡,穿上正式而显隆重的衣服,这样就显得精神焕发,充满力量感。
因此,面对生活中须臾不离的中庸之道,为了得到其巨大的感染力,我们也应该以虔敬之心,齐明盛服,正如鬼神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虔诚礼拜,认真揣摩,以中庸之思想指导自己,这也是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救赎之道。这样,也许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要赞颂鬼神的功德是如此盛大了。
敬畏鬼神,归根结底也是对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啊。人应该有这样一份敬畏心,这样才会慎独,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结一下本段的结构:第一句是总起,表达鬼神对道德(即畏-敬-诚)的作用的总结性概述;第二句是对鬼神特性的描述;第三句是讲鬼神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敬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