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与“志业”
我们昨天讲到了target和purpose,也就是具体的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远大的目的使命之间的差别。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远离purpose,越来越靠近target,说白了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像是一个职业教育。为了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一碗好饭吃,就不停的完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挣来一个好饭碗。所以现代的教育培养出来越来越多的第一个石匠而不是第三个石匠。
这一对概念,让我想到德国社会学家、被称为是“德国的亚当斯密”的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志业”。这个翻译很妙,因为我们汉语中还有一个字叫“职业”,谐音,但是意思正好相反。所谓职业就是job,就是一份工作。所谓志业就是志向和使命之所在,一辈子要为之而努力、而奋斗的那样一种事业。
马克思·韦伯说现代的专家越来越有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灵魂。我们的理性,或者说我们的心思都越来越偏重于工具性的,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求知的理性。
这话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今天想用一个大家可能都有所耳闻的一个人,以及他的一生的故事,来讲一讲职业和志业之间的差别到底何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好像不大的差别最终会导致差之千里的后果。我们要讲的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二、王阳明的立功、立德、立言
王阳明很火,现在很多场合大家都在讲王阳明,讲他的心学,讲他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有很多人即使对他的理论并不感兴趣,或者看不懂,但是对他也很有兴趣,原因就是这个人干的事很了不起。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说的是在一个很市侩的社会,你想让别人相信你的话就最好多挣钱;“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在商业社会里,你要是有了钱,你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理,哪怕是一句平平淡淡的话。
钱钟书先生说,“名人才能说名言”,名人哪怕只是说一句很普通的话,但是因为他是名人,那句话也就成了名言。据说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叫“请客菜要好”。我们之所以记得这句名言只是因为它是拿破仑说的。
可是王阳明还真不是这样。虽然有很多人之所以对他的理论产生勉强的兴趣,就是因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
先说说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这个人活的时间不长,只活了57岁,但是他做的事情,成功学大师们都能看得上。在这57年的短短的一生当中,他做官做到了什么地步了?做到了在明朝能够封侯。做官做到多大、几品几品其实也不是特别难,但是做官还能够让皇上给你封一个侯爵,那是一件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据说明朝只有两个人是因为文官立下武功而被封侯的,明朝二三百年的历史当中只有两个人。按照儒家的价值标准,王阳明叫古今之完人。因为他实现了儒家所说的三不朽。什么叫三不朽?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
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打了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
一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个朱宸濠也是朱元璋的后代,他觉得台上的皇帝不如他,想自己弄个皇帝干干,然后处心积虑准备了15年,凭着手中的10万大军发动叛乱,按照当时的情况他胜算的把握其实是很大的。但是王阳明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在知道朱宸濠发动叛乱之后几天的时间召集了3万乌合之众,最后把朱宸濠的10万人给灭了,活捉朱宸濠。
二是平定匪患。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那一带有严重的匪患,这个匪患让明朝政府苦不堪言,而且其中已经有人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并不只是打家劫舍,可以说这些人是有可能颠覆明朝政权的。明朝政府用七八十年的时间,一直在剿匪,结果这些被剿的势力越剿越大。而王阳明用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消除了这个地方的匪患。那个地方是多省交界三不管的地段,江西剿他逃到湖南,湖南剿他逃到福建。就在那样一个地方,他用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手法,最后把他们全部剿灭。
第三次是在他生命接近尽头的时候,清除了广西的匪患。
也就是说王阳明一辈子很重要的成就就是打了这三场仗,这是他的立功。
立德
我只说一个数字,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任何现代的传播媒介的情况下,他拥有忠实的弟子两万多名。
他在那个时代已经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他死后影响一直在发酵,一直在蔓延,甚至是扩散到日本。有人认为日本之所以出现明治维新,与王阳明的心学引入日本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有数不清的人也认为自己是王阳明的信徒,可见他的感召力。
立言
我们现在的企业家们,赚了钱以后就做慈善,做完慈善就要写书嘛,无非就是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作为一个思想大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一个可能大家不知道的,王阳明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大家,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他是书法家,因为书法家一般都是在别的地方没什么特别大的成就,字写的好他就是书法家。王阳明他已经有那么多的家了,他的名片上都印不下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一般不太知道他是一个书法大家。
总而言之,说他是古今完人还真不过分。去年我去王阳明故居参观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个人说,这个人是真了不起啊,房子这么大。大家有空去看看,那个房子是真大,相当于多少别墅的面积。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点无语,但是也觉得人家说的也有道理。他是那种僧者见其僧、钱者见其钱,在哪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的一个人。
三、“志业”牵引的一生
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世俗的这些功名利禄之外,能够成为国家的脊梁,能够在历史上,在思想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我觉得原因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词——“志业”来解释。
志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拗口,有个英文的词大家可能听说过叫calling,召唤,上天的召唤。所以有人把它译成天职,就是你活在这个世上做各种各样的事,说各种各样的话,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而是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王阳明确实是那种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在读私塾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读书的目的就是像你爸爸那样中状元,然后做官。对老师的这个回答王阳明表示了他的不屑,他觉得读书不应该就是像他老爹那样。
每个儿子都不大瞧得起自己的父亲,他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别人眼里头高山仰止的地位在他看来是稀松平常的,所以他在视野上就赢了。他是赢在起点的人。他对老师说,读书不是为了中状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圣人,做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北宋的张载,叫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叫calling,这才叫召唤,这才叫志业。
王阳明从一开始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purpose,而不是一个target。而他的老爸王华应该是很优秀的了,能够读书,能够中状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那是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说是读书人的最高的成就。但是,王华说到底他是只有target,没有purpose的人。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的父亲王华一辈子都想在仕途上大有作为,可是混的一直不太好,最后跟很多人一样,自己不行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儿子。有一个细节是王阳明的那个封侯的匾送到他们家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这是他一生的宿愿。
从王氏父子不同的经历,我就想到一句古话,叫“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你仅仅是奔着一个浅近的目标,你最后达到的结果往往是大打折扣的。
四、成大事者不纠结
当然,王阳明也清楚,在那个年代,只有通过科举你才能够做官,你才能为老百姓做事情,你才能够谈得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也去应试。头一年,没考上。王阳明与他父亲相比,他父亲就是一苹果,他就是一生姜(注:见本专栏4月27日内容《90前是苹果,90后是生姜》一文),很有个性的,不太符合当时的规范。所以他答题的时候乱答,不按照标准答案,不按照朱熹的那套说法去答题,头一年就落榜了。
但他当时说,别人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动心为耻。自己落榜了,如果觉得很羞耻,就觉得别人的眼光让我承受不起,这才是可耻。但他也没有拒绝科举。第二年他考上了,然后走上了仕途。
从王阳明整个一生来看,他的仕途很坎坷,因为仗义执言挨了廷杖,差点被打死,打入刑部大牢。后来出来回老家,在一路上遭到追杀,最后勉勉强强做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发配到贵州去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用我们今天话说就是一个政府招待所的一个小接待员。即使他后来立下了那么大的武功,也总是招人暗算。从他一生的仕途来看,他的最后的结果是不错的,但是过程非常的坎坷,非常的不幸。
但他为什么能在那种被排斥、被打压、被陷害的情况下还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呢?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动心。
他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高人见了他以后,说此人必成大事。别人问说为什么?那个人说,我跟他说话的时候,他能够做到不动心,宠辱不惊,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今天来问,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我觉得就是因为他心里头有一个purpose,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种天职,我干这份小职业不是我的目的,虽然我也必须得干这件事情;你们用各种方法整我的时候,我是不走心的,因为我想着别的事情,能应付过去就应付过去;你说要科举我就科举,但是我不会把自己的定位搞的很low,让自己升官发财。
因为他总是在想着一件事情,就是成为圣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于他心里一直有这个目标,他面对阶段性不顺的时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和忽视,不会因为眼前种种纷扰让自己忘记那个目标。
王阳明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问他说,先生,你还想留下什么话?他的话只有八个字,但是流传至今。这八个字是——“ 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我的心是光明的,用不着再说什么。
今天流行的那句话: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是不是这个东西的一个比较低的版本,我不知道。但是他就是因为心里头有一个purpose,所以他能够完成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他被迫去面对一个一个的target,但是他始终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有志业的人,而不是一个有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