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原因还在于经济学的发展观点繁杂,流派众多,且逻辑联系微弱。同获诺贝尔纪念奖的两个经济学家,可能有着根本相反的政策观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的。人对历史的理解是自身当下经历与观念的显像。随着人自身所处的时代、境况等条件的变化,人们对历史进行各自不同的重构。境况不同,后人对于先人的观念、行为的分析视角便不同,结论也就不同。就如我们现在反思儒学,会重新探讨其中的糟粕与精华,但它一度为人奉为真理,也一度为人全盘否定。
在经济学领域,当我们回望经济思想史的起点,可以看到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经济本原之意为家政管理。家,是血缘相关个体的生活单位。而政,是人际关系的协调。随着人对家际间的比较与谋求提高,管理的线索逐步演化,由个人发展到家,家族,群体管理,最后发展为国家管理。经济思想发展也由经邦济世的零散观念,逐步演化为较为成熟的经济思想,继而发展为系统逻辑的理论,而这一切最终形成了经济学的历史。在经济史发展的过程中,后人不断批判前说,承继前人的思想,也创造新的理论。另一个例子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前人货币数量理论等论述的发展与整理,而凯恩斯的理论中也有重商主义的身影。
正如柯林伍德所说:“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朱光潜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中提到: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可见,学习历史时,最重要的是关注现时思想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并关注现时思想活动本身。我们在学习经济思想史时也理应注意这一点。或可说,经济史本身正是无数现时思想活动的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