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非攻》第十一
本文可视作《墨子经义释诂》的缩减版。由于儒者大幅度“校改”墨子书,并形成了认知惯性。导致我们需要处处辩论、论证其错误,导致《墨子经义释诂》篇幅太长。所以顾如将《墨子经义释诂》以语句简说方式登载到这里。需要参考我们所作论证的读者,还是需要参考《墨子经义释诂》。
0182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注1):非攻篇是十策之一,是游说君王的底稿。所以主要关注战争。然而非亏人自利,才是墨家非攻的本质。其实所谓自由的边界,也就是不亏害人。
0183
《非攻》: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0184
《非攻》:当此(指亏人自利),天下之君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何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0185
《非攻》: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注1):与非乐篇“少亦无也之辩同。墨家也主张诛暴战争,是不是与非攻主张相矛盾呢?主张兼爱,是不是与杀盗主张相矛盾呢?答案都是“少亦无也。墨家学说言常道,而极端情形是为“端,是无同者也——所遵循的东西不同。所以墨学主张避免出现极端状态,一般不去规定极端状态该怎么做。像西学所计较的扳道悖论等等。墨家是不会去讨论该如何做的。而会讨论如何避免出现那种情景。该情景出现了,则认为应该在其中者报以同情,而不是指责在其中者做出的某个抉择错误。
0186
《非攻》: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注1):与非乐篇“少亦无也之辩同。墨家也主张诛暴战争,是不是与非攻主张相矛盾呢?主张兼爱,是不是与杀盗主张相矛盾呢?答案都是“少亦无也。墨家学说言常道,而极端情形是为“端,是无同者也——所遵循的东西不同。所以墨学主张避免出现极端状态,一般不去规定极端状态该怎么做。像西学所计较的扳道悖论等等。墨家是不会去讨论该如何做的。而会讨论如何避免出现那种情景。该情景出现了,则认为应该在其中者报以同情,而不是指责在其中者做出的某个抉择错误。
0187
《非攻》: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注1):这种推断方法是建立在常态、常道基础上的。亦须知“端,警惕非常态的出现。
0188
《非攻》: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大意):战争死亡者众,杀伤百姓亦众,会导致其绝后。
(注1):鬼神之“主后。指祭祀先祖的后代。此处把所有人都称作“主后,与儒家观点不同。儒家只有直传子孙主祭,次子、旁支等想参与祭祖需征得直传子孙同意。墨家认为谁能成为“主后呢?可以参考“赖其力者主《明鬼》。换言之,可以如此推理:任何不能自食其力,需要依附他人或者权力的,都没有主祭先祖的权力。
0189
《非攻》: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
(注1):除害的方案,不能只让少数人得利。原因很简单,除害的目的本就是利天下。 (注2):此处同样运用了非乐篇“少亦无也之辩。归纳起来,可以推测墨家三辩篇之三辩是 非攻、非乐、非命,全部运用了“少亦无也之辩。而之所以三非是“非,是因为攻乐命,亦存在于古圣王之书。所以墨家需要“非之。而其他墨家主张则可以从古圣王那里推导而来。所以不以“非命名。
0190
《非攻》: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於天下,谁敢不宾服哉。
(注1):此为墨子所批驳观点。 (注2):墨家认为能使人归心聚众者贤。主张攻战者以此反驳墨子。但聚众的目的绝不是侵攻。 (注3):墨子的批驳核心逻辑是“要放到更长的时间里计算得失。
0191
《非攻》: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
0192
《非攻》: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大意):不去做入水捕鱼之事,空在陆上等候是得不到鱼的。
(注1):墨家主张实干,举捕鱼为例。历代巨子专去儒家执政之地传教,甚至是入虎穴之举了。
0193
《非攻》: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注1):此处专指借鉴历史。不过到了经下篇,却将范围扩大到了借他人观察其他人。请参考经下关于鉴的几个字条。
0194
《非攻》: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注1):顺天是顺天志。 (注2):注意墨家主张顺从与民。儒家孟子则是把民当作庄稼培养。
0195
《非攻》: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愚、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注1):圣王使天下良性秩序,功故竟然被认为是近乎最大。 (注2):此处提及功故,体现了墨家的志功相从主张。
0196
《非攻》: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
(注1):为他人设谋,就要顺从他的义。此处的义可以近似理解做意志。又包含规则意。也就是说,墨家的“义,利也,又可以分解为:义,意也;义,路也。众人之合义,经合议,方能称作:义,宜也。儒家直接称“义,宜也,掩盖了义的本质。
0197
《非攻》: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大意):贤者应该反对大国对小国的欺辱。贤者应该提取天下人的义,使天下合和。率天下人信仰上天。
(注1):一,在墨家都应该理解作“提取。此处“一天下之和,就不可能读作“统一天下之和。而是提取天下之和。和者,相与也。小取曰,“世相与共是之。也即共识而已。 (注2):以农臣事,表明当时墨家也认为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0198
《非攻》: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牺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神,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慱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注1):灭鬼神之主,并非灭鬼神的主人之类。先秦“之字本意“产生出,又用作“趋近于。某物不可能产生其主,所以此处只能读作鬼神所主张的。 (注2):取天之人,信奉天志的人。取,取其义。
0199
《非攻》: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
(注1):此处主要关注墨子将“财费,视为“周生之本。具有鲜明的工商层色彩。生生是华夏传统的共同目标,在墨家也是天志之一。墨家认为财费是人的自生与生生之本,而不是其他。非常接近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观点。 (注2):进一步地,墨子的用词是“费——消耗的财物。又与尚同篇“腐列余财相通。流动的财物,才是墨家意识里的财富。
0200
《非攻》: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
(注1):绪,即孟子所说的道统而已。孟子应该是袭取自墨家。道统说是墨家最早提出来的。当然,墨家认为道统在墨,或者说古之道术。
0201
《非攻》:“以攻罚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大意):圣王的讨伐不是“攻,而是“诛。
(注1):孟子亦袭取了墨家此说,称诛暴王。因此孟子也不太受历代统治者待见了。 (注2):什么是墨家说的“诛?大意是推翻他,然后使该地回归秩序,然后将该地还给当地人。与孟子又有不同。孟子提出的只是取而代之。 (注3):明类在墨学中非常重要。
0202
《非攻》: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注1):此段可以与《燹公盨》对读。请参考顾如《燹公盨铭文试诂》 (注2):此段提及“大极,恐怕与后世称墨子为“太极先卿不无关系。 (注3):天下乃静,墨家的目标是天下平静。所谓静,要参照经上:“平,知无欲恶也。惔然”。即无忧虑状态。
0203
《非攻》: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 (大意):周武王继承了商汤的道统。
(注1):成帝之来,即达成了天帝以来的道统。墨家的道统被追述到天帝。因为天帝命大禹“卿制大极。商汤继承了大禹的道统。周武又继承了商汤的道统。再下来当然是墨子。
0204
《非攻》: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於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
(注1):荐章天命,向天帝自荐继承道统。
0205
《非攻》: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注1):天帝假大禹分封万国。万国皆是天帝所生,皆天之邑也。其他人不能霸占。墨子此说虽然是反对兼并战争,然而也表达了维持分封制度的意思。此天帝、圣王之“绪”也。孟子将“绪”抽象为道统,就未必包含制度了。
0206
《非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诤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
(注1):减少攻伐接近于无,专心发展自身,才会实力强大。本段说辞的核心是:以逸待劳。是防守方的要义。然而孙子曰,就粮于敌。给好战者指出了另一条道路。 (注2):正义之师,必然得到对方民众的理解(宽),和相信(信)。如此则无敌天下。孟子亦袭取了墨家此说。也即孟子曰“仁者无敌。然而仁者内含裙带意。如此有别,又怎么会被对方信任呢?
0207
《非攻》: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