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亭玉子
1.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容易受苦。
别人的脑袋里面想的是什么,你永远无法清楚。有人对着你皱眉,并不表示他不喜欢你。有人看到你不打招呼,可能他没戴眼镜,或只是兀自沉溺在自己的感觉中根本没注意到你。有人看到你时脸色不好,可能因为他正肚子痛。
但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伤口”需要对号入座,如果感觉不被爱,不受重视,被批判,于是就判定说,对方的言行是“针对我来的”,我做错了什么吗?上次见到他的时候我行为举止有不妥之处吗?还是他听到别的朋友说了什么?各种猜疑,九转回肠,不作不死。
我之前在工厂食堂上班的一位同事小云,就如德芬老师这段话所说的是一个太在乎别人想法的人。
同事之间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她会认为是在针对自己,平日里经常和她唠嗑的人,某一天没有和她说话,她就认为那个人是对自己有意见。领导安排她一项特殊的任务,她就会猜测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领导在惩罚自己。
诸如此类的事很多很多,而每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劝告小云不要想太多,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想法,这样活着会很累,也会影响到工作。
而最终我发现,太在乎别人的想法的这种情绪习惯,早已在小云的生活里根深蒂固,她宁愿让自己受苦,也不愿放下在乎别人想法的这种感受。
我经常会听到她这样说:
“我自认为没有得罪那个人,可她为什么不愿意和我说话?”“为什么领导不安排其他同事,偏偏让我做这样又累又重的活,是我哪里做错了吗?”“刚才有一位工人,因为一些小事情就指责我,她是看我长得不漂亮碍了她的眼吗?”
……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牵动了她的心,她以别人的言论来定义自己,以别人的评判来要求自己。
真的希望小云能明白:别人并不像她所想象中的那么在意她,大多数人最在意的、最想关注的都是自己,每个人都那么忙碌,没有谁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看别人无聊的表演。
“太在乎别人的想法”的人潜意识里是以别人为中心,做事的动力来自于满足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就感,由此来让别人关注他、重视他、爱他。
而事实是从别人身上或从外界抓取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让自己受苦的行为,因为你所想要的只有自己能给,别人永远也满足不了你内心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应该把焦点聚集在自己身上,回归到自我内在,关注自己的感受以及情绪,让自己少受一点苦。
2.越坦荡,越真实,越自在。
愈是要去隐藏什么,故意去做什么,别人反而愈会评论猜疑你。你理直气壮、若无其事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流言蜚语真的会比较少,而且无法影响到你。
看到这段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婆她们村里一位长辈k的故事。
20年前,k是一位青春靓丽的女孩,在与亲戚介绍的对象谈恋爱期间,她移情别恋喜欢上了邻村的一个中年男人。
男人的家境很好经济富裕,在当时他们家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虽然男人的条件优越,但他是一个丧偶并带有一儿一女的男人,但是k偏偏就喜欢上了这个比自己大20岁的已婚男人。
最开始k的家人坚决不同意他们的恋情,但后来执拗不过k还是同意了她和中年男人结婚。
随着事情的发展,村里的流言蜚语就多了起来。有的说k是看上了男人的家产,有的时候k背信弃义,不懂道德伦理,还有的说k眼睛瞎了脑子进水了才会看上一个老男人。
但k从不隐瞒什么,也不故意去做一些事儿来掩盖这些舆论,而是理直气壮的和男人结婚生孩子,并且结婚以后用心照顾男人的儿女亲力亲为的操持着这个家,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几年以后,曾经对k的那些负面舆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最后迎来的是对她k的赞美与肯定,大家都说她勤劳贤惠,有主见,有魄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排除这是k的性格使然,或许她骨子里就是一个敢作敢当,不会东想西想,患得患失的一个人。
我们虽然很难做到像k这样,但我们应该学习她对事情的态度。在面对问题或者自己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对于自我本身不批判、不指责、不悔恨,对于外界不回避、不隐瞒、不欺骗。
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敞开心扉接受所有好的坏的结果,才会活得更真实,更自在。
3.没有人会喜欢“说教”。
喜欢说教的人,通常也是用“说教”来获取重要性和价值感。
这一段话触动到了我。在以前每当朋友或亲人向我诉说烦恼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别人,开启说教模式。
而当我用说教的方式与倾诉者交谈以后,我发现他们的心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压抑和苦恼,并且对我有了一些疏远。
在没有看过德芬老师这句话之前,我其实心里也很纳闷,常常会想:为什么当别人向我倾诉的时候,我总喜欢说教,总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是想从他人身上获取重要性和价值感。
如今回忆起和别人交流的场景,我能清晰的听到曾经安慰别人时潜意识里的声音。
我要将自己的故事,自己懂得的道理,通通告诉向我倾诉的人,让他们从我的故事中吸取教训,然后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显得我比他们懂得多比他们厉害,才能够凸显出我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靠近我,赞美我。
当我的潜意识出现这样的声音以后,我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的遵循这种意愿,最后导致了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因此也遭到别人的排斥与反感。
此时我也深刻的发现,倾诉者在向我诉说烦恼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寻找答案,也更不需要评判指责,更多的是想要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为心灵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没有人会喜欢别人给自己讲大道理,没有人会喜欢说教的这种方式,包括我自己。
那要怎样避免说教模式,有效的安慰一个人呢?
① 把对方故事中的人物当作自己,设身处地的去体会ta们的感受和处境,
② 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③ 呆在ta身边,告诉ta你并非一个人。
④ 为ta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而不是将安慰停留在口头上。
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是我对《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书中一些语录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