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4岁孩子教给我的情绪课。
假期的第2天,去探望了妈妈和弟妹。回程时,三年级的小侄子跟我们一起过来,准备在家里住几天。
原本天天在家里喊着“无聊”的小布,突然多了一个小哥哥,他兴奋莫名,把家里几乎所有玩具都搬出来一遍,还尽显“地头蛇”本色,总是听到他在说:
佑佑哥哥,我们来这里玩!
佑佑哥哥,你要遵守我刚才说的规则,知道吗?
这些玩具是我的,所以我说可以玩,你就可以玩;我说不可以,你就不可以玩。
我在旁边观察他们的相处模式,也适时提醒小布温和地解决问题,并且学习分享。
小布有4个同龄的男孩儿小伙伴,从小一起长大,经常在楼下一起玩。但这样有兄弟姐妹,并长期共居一室的情况,他从来没有面对过。
对于一个独生子来说,这几天是一场全新的体验。我想也许可以看到他不常见的一面,也希望能发现自己教养上的盲区。
哥哥在家里住到第3天,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冲突。
我当时坐在餐桌边看书,他们在客厅玩。
突然,听到哥哥“哎呦”地叫了一声,我扭头一看:小布已经气呼呼地冲了过来,哥哥则委屈地看着我。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小布就抢先指手画脚地说:“我太生气了,佑佑哥哥他……我都原谅他好几次,这一次我不想原谅他了。”
小侄子站起来,说:“他打我!”
我看着小布,说:“哥哥说你打他了。”
小布抬高音量,说:“我跟他说了,不可以碰我的超级飞侠玩具,可他还是一直碰一直碰……妈妈,我不想他在我们家玩了!”
待我耐心了解之后,却听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说法。
小布说是因为哥哥侵犯了他的规则,他不希望哥哥玩他的新玩具,他气不过才动手;哥哥却说他只是安静地坐着看书,小布就打他了。
我掂量了一下,以我对他们的了解,决定暂不追究谁是谁非。当下的问题是,小布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否则哥哥肯定也是意难平。
没想到,接下来却发生了一系列、让我触动特别大的事情。
当时,小布特别生气,嘴里嚷嚷着要赶哥哥回家,更别提跟哥哥道歉或者和好。
我刚想苦口婆心地劝说,虾米回来了。看到爸爸回来,小布冲上去,又噼里啪啦地说明了一次事情的缘由。说完,突然跑进了房间。
我没顾上他,跟哥哥一起,简单跟虾米说了一下情况。
这时候,房间传来了乒乒乓乓的声音,那是小布在转动一个玩具的响声。那个玩具可以转动乒乓球,声音特别大,直接打断了我们的对话。
虾米走了过去,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我就听到小布冲着爸爸说:
我现在很生气,你先让我一个人在房间呆一会,一下子就好了。
他说完这句话,走过来把房门关上,留下虾米站在门口一脸诧异。
他回过头欲言又止地看着我,我想当时我们内心都很震撼:
一个4岁的孩子,他主动选择了用独处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回想整个过程:在一开始,他冲动地打了哥哥,后面他在叙述经过、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没有哭喊打闹,说话条理清晰,理智基本都是在线的。
他能够把情绪收敛得如此之快,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我们决定静观其变,于是就让哥哥先去旁边玩,缓一缓再处理问题。
几分钟之后,房间里玩具转动的声音停了,小布把房门打开一条缝,扔出来一个乒乓球。
虾米说:“这又是干嘛?”
小布探出头,眼神清澈地看着我们:
这是一个开心的乒乓球。我把它扔出来,就是说我现在不生气了。
在我和虾米又一次目瞪口呆时,小布开开心心地招呼哥哥进去一起玩了,还跟哥哥道了歉。
事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生气”。
他伸出一根手机,边晃边说:
因为啊,你生气的时候,要是一个人呆着,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你就不生气了。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我就把我的魔法乒乓球借给你。你玩玩具的时候,生气的怪兽就跑走了。
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有些语塞。
情绪,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每次在愤怒和自责之间煎熬时,我都会为自己无法突破而痛苦。
当愤怒席卷而来时,似乎除了压抑或爆发,就毫无出路。在这样的内心争斗中,我的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对家人的伤害和自我的折损。
在我们家,我的情绪往往掌控着这个家庭的氛围。我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消化自己的情绪,哪怕到现在依然会经历失败。
小布很小的时候,我们一起看情绪绘本,我都会告诉他:
每一个人都会生气,它就跟开心、兴奋、难过一样,是人类本能的情绪之一。所以,生气了也没关系,但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生气方式,才能不伤害身边的人。
我也会带他玩一些情绪桌游,让他跟我一起感受情绪。只是,在以身作则方面,我一直做得不够好,反反复复,无法给他做榜样。
而我的孩子,在多次经历我的怒气之后,他却靠自己学会了正确生气的方式。
国庆最后的几天,我们几个家庭带着4个孩子,去了一个农场游玩。在途中,我又一次直面了自己的情绪。
生气的时候,我们很少会因为“某一件事”而不开心,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些无法及时舒缓的情绪在积压,最终抵达临界点并爆发。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很多零碎的感受在内心碰撞,孩子们无法沟通、不停捣蛋成了一个导火索,我的愤怒一触即发。
那一刻,理智完全被淹没,我脱口而出地吼着:“你们赶紧滚,再不滚要挨揍了!”
孩子们很会察言观色,他们看了我一眼,就像猴子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溜走了。
听到他们跑去隔壁房间的声音,我冲过去,把房门反锁上,内心的怒火在持续地燃烧。
那一刻,我的脑海不期然晃过了小布的身影,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与生气独处。
我深呼吸了几次,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可以做的“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我知道,小布为我上了一堂情绪课。而现在,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是我需要独自面对的问题。
最终,我打开手机,开始看《奇葩说》。看到一半时,虾米忙完走过来,我告诉他:
我现在心情不太好,你让我一个人呆一会。
他点点头,走出了房间。
就这样,我一个人与“喜欢的事情”相处了10几分钟,一边看《奇葩说》里的插科打诨和辩论,一边感受自己的情绪逐步消融。
把眼睛从眼前的“自己”移除之后,我发现什么都不是事了。原本觉得天大地大的愤怒,此刻就好像漏气的气球,一点一点地收了回来。
不久,虾米带小布过来给我送水果,他们都单纯以为我的愤怒是因为孩子们捣蛋。
小布撅着嘴巴,抱了抱我,说:“对不起,妈妈。你吃点水果,你别生气。”
你看,当愤怒席卷而来的时候,你伤害的总是最亲近的人,这种无法言说的感受他人难以体会,最终必然反噬到自己身上。听孩子跟我说“对不起”,我感受到的是自责。
因为,我们生气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别人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去显露情绪。
错误的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
这个4岁对孩子,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情绪课:他教会我跟愤怒相处,教会我一种破解生气的方式。
生气是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很多人会教你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但是“接纳”二字提得轻省,对很多习惯性发怒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很漫长。
在接纳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适时抽离,学会跟情绪相处。
就像小布说的:生气了,就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做点喜欢的事,很快就好了。
只有学会正确的生气方式,我们才能继续开心地玩耍。
年龄不是我们倚老卖老的资本。有些道理,我们似乎越活越不懂了。
@作者:小静鱼,擅长写走心暖文,日常爱好在朋友圈建花园。欢迎蝴蝶们入园采花:61453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