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应该是用墨最多的角色。从小看电视剧,美猴王给人的印象不外乎是神通广大、武功高强、勇敢正义、嫉恶如仇等,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其实这些都是在大闹天空和取经路上——最精彩、画面最多的剧情中所突出表现的内容。但书中前面一两回的一些细节,却透露出悟空身上一些其他特点,颠覆了我一些以往的看法,值得细细回味。
毫无疑问,美猴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先不管称其为人合不合适,就当作一个真实的存在),在发现水帘洞这个神仙洞府,并称王之后,按理说物质、精神双丰收,理应心满意足,但他却有远虑——将来要被阎王管。在得知佛、仙与神圣三者可以躲过轮回,且三者“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后,立即表示“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不知道佛仙神圣者在哪,就马上要去找,并且一定要找到,足以说明美猴王执行力强,而且很有决心。这并没有让我感动,很多人开始都有远大的理想,也马上开始去做,但往往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数人是遇到困难无法前进遂放弃,也有一些人因为舒适的环境、岁月的打磨而改变了初心,所以真正的成大事业者只是极少数。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南赡部洲”在小说中就是后来唐朝的所在地,按照小说的整体构思,佛仙与神圣不可能在南赡部洲。 “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在南赡部洲这样一个很新鲜的世俗名利之地,他没有停止寻找长生之术,也就是说他并未受外界诱惑而改变初心,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在寻长生的路上并不顺利,目标似乎遥遥无期,但他却未沮丧放弃,而是因势变通——“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西牛贺洲”也就是后文中灵山的所在地,那么在成道之前,猴王相当于已经用脚走了一遍取经的路了,而且还远远不止!只不过他的“取经路”是水路,而后文中唐僧走的是陆路。书中对猴王从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这条取经路的途中没有描述,但从东胜神州到南赡部洲,在从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没,路程总是在那里,而且在南赡部洲毫无方向地寻访了八九年时间。这比知道就是去大雷音寺这个明确的目的地取经,似乎难多了。
美猴王初心不变,不愁目标飘渺,不虑路程遥远,不惧狼虫虎豹,来到了西牛贺洲,并且很快就来到了须菩提祖师的住地——灵台方寸山。通过祖师的一番小小考验,还是得以进入师门,“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七年时间,猴王是不是忘记了长生之道这个目标?祖师道:“……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看起来确实是忘了他的目标了,但这其实是基本的礼貌回答。在后来祖师询问他是否要学那四种道时,猴王的回答都是“可得长生么……不学不学”,这足以说明“长生”是刻在猴王心里的,岁月的打磨、安逸的环境,都没有改变他的初心。这种矢志不移的精神让人感动,孙悟空的身上,和唐僧一样同样拥有坚定的意志。猴王的聪慧让他获得了祖师的长生妙道,并在三年后,又获得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可以说最终成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但也实实在在地用了超过十八九时间——而唐僧取经只用了十四年时间。
先天的胆量、聪慧让他成王,但猴王之所以能成为通天彻地的齐天大圣,却是因为他坚定的意志。只有唯一的心愿,故而能坚定如钢,故而不愁前路飘渺,不虑距离遥远,不惧重重困难,矢志不渝,终于成道。这样的猴王想不成大果都难,但为什么猴王要遭受大难之后才能成大果?——请看下篇别样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