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句话:为什么你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时也觉得很纳闷,确实如此。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自律能力差,执行力不强呗。
是,但也不全是。
不经意间看到一句话: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是王阳明说的。
当时我很震惊,因为这和我以往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我找到了王阳明的书籍,特意看了“知行合一”这一块。
01 好些事,你只是听说过而已,但并不知道。
“知”,即真知。如何判断真知、假知?你有过切身的体验,即为真知;你只是听说过,但没实践过,即为假知。“行”,即行动,实践。
懒人说,“勤能补拙”,是假知,因为他没有实践过,只是听说过而已;勤劳致富的人说“勤能补拙”,那是真知,因为他付出过努力,真实体验过辛勤耕耘而获得收获的那种幸福、充实的感觉。
上课时,你认真听课,觉得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但落到实处,一做题,你就懵了,那是假知。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后,真心觉得老师讲得确实很有道理,那才算是真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古人云:未到一处一处迷。没有亲自尝试过,就不可能真的知道。我们的爷爷辈,小时候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饿肚子是常有的事,你问他们,饿肚子是什么感受?他们一定能说得真实感人。倘若问一个00后的少年,饿肚子是什么感受,那可能你是问不出什么结果的,他只是听说过而已。
如果没有经过实践,你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确实如此”的感叹,也必须经过亲身体验后,才会有。
02 “知”和“行”是一件事,不可分割。
“知”是“行”的源头,“行”是“知”的结果,“知”和“行”是一件事,不可分割。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
古时候有很多读书人,重学习,轻实践,他们说起书来头头是道,真正行动时却做不了事情。
王阳明看清了这一点,特地强调必须知行合一,才能获得真知,利于实践。
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件事情,不可拆分开来说事。
知痛,必痛过;知寒,必被冻过;知饥,必饥过。这便是知行的本质,不曾有丝毫的隔离。
你问一对热恋中的情侣,谈恋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他们可能说的生动具体,真真切切。因为他们热恋ing,所以知道。
你去问没谈过恋爱的光棍或孩子,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他们既不知道,也没行动过。即便能说出一点点,那也只是听说过而已,而不是真知道。
知之不行,行之不坚,那是普遍现象。
你知道,要想买车买房,必须经过学习积累理财知识,并勤奋工作,努力赚钱。但说归说,做归做,所以你的愿望也总是迟迟未了,无法实现。
知道一点点,但不见行动,那离真知,真行还远。
03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你通过自己的行动变“不知”为“知”,变“假知”为“真知”,并且真这样做了,你就做到知行合一了。
如果非要说你必须真知道了才去实践,那倘若一直有疑惑,永远想不明白,一直没去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离知行合一就远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杰克想学计算机编程,于是他开始去查找美国很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的情况,收集各种信息,一家家分析、对比,并进行评估,一步步制定详细、密切的计划……
这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他花了大概一年时间做完了这份工作时,他收集的信息好些也已过时。最要命的是,他现在烦透了那些数据,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也大大降低,最终也没去学习这门技术。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所以,按照王阳明的逻辑来说,知行必须合一,否则就不会有真行、真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体上是一样的。
他们的细微差别在于,王阳明的真理是自己在实践中,心领神会、运用自如后的,属于自己的真理,而非马克思的社会的、大众的真理。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的核心是: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体会、领悟,获得真知。
结束语:
“知”和“行”是一体的,“行”中“知”,“知”中“行”。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不可能靠一篇文章就能学习得很清楚,分析得很透彻,须在实践中多多领悟学习。
但我们可以先这样理解:假知→实践→真知。(这里的假知是指你听说说过的各种知识和道理,但未切身实践、体验过)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我知道自己离真行真知还远。同时,也希望知道很多道理的每一个你都能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体会、领悟,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观念,真正把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