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总觉得哪儿不对,但又说不出来,偶尔有一天听到一个道理或者说法,才恍然大悟,对就是这样。
读这本书的感觉和这个有点像,50篇篇幅不长的文章,娓娓道来一些日常再平常不过,却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财富自由之路》是李笑来在2017年出版的,他的成长类书籍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与时间做朋友》销量很好。
可以看出作者阅读量很大,也爱思考,正如李笑来在这本书中说到的,知识节点足够多,连接就会更多。
01.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时,可能连那个定义都不知道。
说起财富自由,可什么又是财富自由。银行把客户分层的时候,有明确的个人资产额度,比如一般银行的标准,资产达到800万元以上的客户为私人银行客户。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财富自由又是以拥有多少资产算作财富自由,还是有别的标准。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财富自由是指你无须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
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要的自由,其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
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这样看来,财富自由不是终点,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关注成长,而不是成功,因为成功在成功的那一刻就已经过去了。
那么成长的过程中,积累的过程就像是一条复利的曲线,就是金融学中的复利曲线,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开始的成长是缓慢地,累积到了一定的阙值,突破了成本线,成长的复利曲线上扬的会很快。
但是观察一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不断地学习各种技能,大部分人毕业工作后就停止学习,所以没有机会体验到自己的复利效应。
少数人一直坚持学习,终生成长,找到了自己的复利曲线,不仅实现财富自由,而且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2.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企业靠商业模式赚钱,而个人也有商业模式。
实现“财务自由”之前,都是以出售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打零工的人就是零售自己的时间,像大部分人有固定工作,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但是不管零售还是批发,都是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最典型的就是作者,他们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一部产品,印成书籍,然后就有可能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了。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都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
第一种商业模式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你提高你的学历,你就是提高了你的单位时间售价。
第二种模式比如写书,作者提到一句话,就是你写的书要有人买,那就是要有符合刚需,但是这个刚需并不是你认为的刚需,是消费者认为的刚需。
比如说在金融理财里面,我认为基金定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我却看到了好几本书是专门写这基金定投。
仅仅说定投能写上十几万字,内容非常浅显的东西,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是你认为简单的东西,别人也许认为很复杂。
这些都是要消费者心里以为的刚需。
如果你认为时间比金钱重要,那么付费学习,把时间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是最划算,成长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每当你习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你就进化成了另外一个物种。总是有人感叹,同样是人差异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原因很清楚,虽然头顶同样的蓝天,但是每个人类个体往往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03.你没意识到的人生三大坑
李笑来提到这世上有三大坑,99.99%的人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因为觉得“大家不都这样吗?”
第一个大坑叫做“莫名其妙的凑热闹”。
凑热闹,你一定见过。现在人们上街的欲望比以前低多了,而是上网,网上可看的热闹更多,就是网络上所说的吃瓜群众。
反正吃瓜群众没什么正事可做,连书都不读,闲的要命。
他们有大量闲置的时间,需要被浪费掉,有大量闲置的好奇心需要被满足。
第二个大坑叫做“心急火燎的随大流”。
突然之间,某个趋势火了,只要有东西火了,瞬间就有一大批人心急火燎的去随大流,可是那趋势和机会明明属于那些有意无意已经准备好了的人。
这个坑里的人,平时有一颗上进的心,却未有过积累的行动,最终入了坑,不管是不是正经事,都一事无成。
第三大坑叫做“为别人操碎了心”。
自己不去做,而看见别人去做了,不管成功或者失败,他都非常关注,吸引他所有的注意力。
这三个坑消耗着你宝贵注意力的同时,让你没有任何产出。
我们应该意识到,注意力很可能是最值钱的东西了,是我们能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
注意力>时间>金钱。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的注意力被这几个大坑消耗,你就无法关注对你成长更有利的。
04.你究竟要活在当下,还是未来?
有一本书叫《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意思是我们的思绪不要沉迷于过去,也不要幻想着未来,而要好好地体验当下。
活在当下,不悔恨过去,不恐惧未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
而李笑来在这本书中提到,我们的肉身活在当下,而思维要活在未来。
这似乎是矛盾的,可也并不矛盾。
活在当下,要让自己保持正知正觉,保持注意力集中在现在的每一个时刻。
思维要活在未来,是说我们未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事,取决于现在我们的当下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好我们未来应该怎样成长,我们现在就应该怎样去做。
让自己的未来更具有价值的最朴素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而如何判断是否正确,事情是否正确,只靠一样-逻辑。
书中讲了好多种遇到贵人的方法,比如乐观的人容易遇到贵人,贵人容易遇到贵人。
我对他关于求助的说法印象深刻。他说大多数人对于“求助”这个概念有着极为深刻的误解。
把求助当成一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那不是你求助,那是乞讨。
事实上,求助是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隐藏却意义巨大的交易。
求助,根本不是“讨好”的艺术,而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如果你觉得求助是低声下气,不如多想一想,如何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吸引贵人的个体。
换个说法就是不仅要善于求助,甚至是“自动吸引各种各样的帮助”。
就是说“求助”本身没有问题,不必为此感到羞涩,你获得帮助,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帮助别人。
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在帮助别人的那一刻你就获得了回馈,起码是自我的价值感。
05.不和别人比较,只专注成长自己
因为要比出胜负,分清好坏,所以很多人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
久而久之,他们就变成了盲人却不自知,看不到别人的好。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所谓的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好”或者是“更好”。
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费心主动比较了。
无论如何,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这是我们的财富自由之路,也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自己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所以你所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
书中说到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不向别人抱怨,并不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骄傲,也不是因为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是基于自己的能力与坚韧。
能解决就去解决(能力),不能解决就去承受(坚韧),这让我想到了在心理学中也讲我们要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与此逻辑是一致的。
06.究竟是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区别不大,可是越长大,人生走向越不相同。
看看成功的人,他们像是解题高手,在很多次的关键时刻做对了选择题。
这是他们的运气吗?或者凭什么他们就能做对选择题,还有很多聪明的解题高手做不对呢?
因为他们有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最通俗,最有效的定义无非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他们有了正确、有效的价值观,那么做正确的选择就并不困难,所谓的选择也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所以每次选择,其实本质上都是如何甄别好坏与优劣。
而诡异的事,绝大多数人被自己局限,无法从自己的世界跳出来去观察整个世界,或者说起码跳出自己的世界去观察一个更大的世界,去观察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非常容易以偏概全。
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那么在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一个—以偏概全。你要记住你的需求并不是这个世界的需求。
又回到成长的话题,成长自己,提高自己甄别好坏的能力,也是做对选择的一个基础。
07.是什么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对家长说,要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主动学习的,能干好工作的员工,成长快的人都是主动学习、思考、努力的人。
那什么是我们的自驱动力呢?“刚需”,就是你认为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你才会自发自动的去做。
俞敏洪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观察优秀的人,优秀真是他的刚需,要做就做到最好,起码是他能做到的自己的最好。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
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如果顺着天性“懒惰”可以是刚需,“贪婪”可以是刚需,......
可以不夸张地讲,一切的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正如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刚需是什么。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更多的人是短视的,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如果不能“马上生效”,就会选择放弃。
归根结底是急于改变现状,现状越糟,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积累这东西,谁也没有像变戏法一样实现它。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
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把当下做成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08.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决定的?
相对“估值”来讲,“价值”更重要,在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价格。
有一个很好玩儿,很普遍,却少有人认真思考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会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一个人给自己买手机,是为了用它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更好的联系。
但是你看看周围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正在用手机全方位切断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真正联系。
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需求”,只不过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它忘掉。
大部分的时候以为价格和成本相关,其实它们只是部分相关。
如果你觉得只是成本决定价格,那你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事,当然也更可能成为“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的忧男怨女。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
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却也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的原则。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需求”决定价格(价值)。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去做,你就容易成功。
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
那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一下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人吗?
人们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是指另外一个人,作者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
他反复强调,这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就对这个世界越了解,你就越明白,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马克吐温说的好: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明白究竟是什么决定你的价格?是你是否被需要?是否被很需要,还是可有可无?
09.好好学习,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如果一个人没有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即便是把一些好的理念告诉他,他也听不懂。
用时髦的说法,只会“不明觉厉”,就是觉得很厉害,却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对,但是好像“跟我没关系”。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忽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
所以人们经常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关系,这让人们错过了转折点和升级的机会。
“和自己没关系”是错觉,也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这样想就不会主动的去吸收那个观点,但如果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
所以不要再认为那和自己没关系,你认为有关系,它就有关系。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外挂”,是天生条件之外的“装备”。
想一想看,如果一个人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开挂的人生?
但是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发现,想学了一辈子,却最终连基本的学习能力都没有,这才是终生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学习能力的进阶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第二个阶段: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第三个阶段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第一,第二阶段好理解,第三个阶段,必须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径和跨越方式,而这恰恰是判断你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的依据。
也就是说,你从书本上学来的,别人告诉你的,都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认知。
你在接下来走的路当中,你的判断选择来自你自己的认知体系,就是说你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但是如果你到了第三阶段,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敢学的,没有什么是你学不会的,在学会的东西里没有什么是你练不好的。
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当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人们总习惯盯着问题看。
其实能力更重要,要盯着自己的能力看,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这才是解决问题真正的钥匙。
就像猫叔在《一年顶十年》里面提到的“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提升自己的能力很重要,那么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容易放弃?我们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的次数,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路径。
用今天的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刺激而产生强关联。
至于重复多少次,因人而异。
就比如说很多人都会开车,那么从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之后,似乎开车就内化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你的很多动作都是自动反应。
除了低估重复必要次数之外,半途而废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低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
没有成功,也就没有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那为什么有的人又很有耐心?“心存希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希望的通俗定义是:希望相信明天会更好。再准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明天变得更好。
与今天那些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
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只能是“希望”。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
然而,“希望”就像烛光,往往非常微弱,所以它需要你的守护,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10.投资是靠努力还是靠运气?
虽然人们活在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踩同样的大地,呼吸同样的空气。
但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却可能给出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案,就好像截然相反的两个物种一样。
成功=技能+运气。
在所从事的活动中,“运气”这个因素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将它的权重从0到100%排列起来,投资活动中“运气”的权重是很高的。
就像是在两个镜像的世界,你处在学习和生活中,是更依赖技能的那一侧,而在投资中,则是更依赖运气的那一侧。
在左侧运用右侧的策略是不恰当的,在右侧运用左侧的策略可能是致命的。
在左侧的世界里,努力和勤奋对运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投资的世界里,赚钱不靠努力,“什么都不做”不仅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所以在两个镜像世界里,哪怕是一模一样的行为、方法、理论,都很可能会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有截然相反的结果、效率或者是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聪明人对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看情况”。
所有的笨蛋才希望找到唯一的真理。
资金和资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从资金到资本,它的第一个要素是要达到一定的金额,远超于够用的范围;第二个要素是资金的使用时限;第三个要素就是资金背后的智慧。
同样的钱在不同的人手中发挥着不一样的魅力,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大多数人其实不配站在资本之后。
有个好消息是,站在资本之后的实力是可以学习到的。
可以从具备资本的三个要素,金额、时限、智慧,逐步循环突破。
其实,投资的重点并不在于盈亏绝对值,而在于盈亏比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盈亏比例上,而不是本金或盈亏的金额上。
这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生都没能学会的东西。
下个需要突破的维度,是能不能给自己的投资款判“无期徒刑”?
这是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铁律,我们要学会分清,“很想要却不能够”和“可以却不一定要”之间的巨大区别。
这两者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所以绝对不能借钱投资。
投资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
那些东西不仅要在你骨子里生根发芽,而且不夭折,这样才能突破第三个纬度。
在股市里,80%的投资者是亏钱的,若提炼出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其实不配被称为投资者,他们用来投资的不是资本,而是装傻冲愣的资金。
投资这项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投资者的思考能力,资金想要成为资本,那么需要具备智慧>时限>金额。
当身在起点时,金额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无法由自己控制的因素,但时限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最重要的智慧,一个比金额和时间更主观的东西,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这虽然有些违背直觉,但是投资经验可以习得,甚至在你没有钱的时候,你都可以开始锻炼自己的投资智慧。
11.投资不是靠冒险赚钱
“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人的行动。
最典型的就是对“风险投资”的望文生义,其实,风险投资模型很简单,锁定一个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里投资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长的初期企业。
以期在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从概率上保证总体风险降到最低,VC其实是最懂如何不冒险,在风险投资的模型设计也是为了避险而不是冒险。
他们的目标有两个,尽可能获得最大化收益,尽可能降低系统性风险。
所以投资的法则也是生存法则,“安全第一”,然后才是成为专家。
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的思考,决策行动,专家是不会轻易冒险的。
经历多了,你的避险经验就丰富了。实际上,风险教育应该是理财教育,甚至应该是整个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接受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旦有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
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全部赌进去?
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在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就会急剧下降。
所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配置各个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
为什么很多人会脑子一热就压上全部呢?
其实他们想躲避的最大的风险就是“从此再无机会”。
墨菲定律是这么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作为投资者你必须牢记,且绝对不能触犯的铁律是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我怎么才知道呀?”、“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所以对那些没有能力展望未来的人,幻觉自然就产生了,如果我那么做,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
但事实很残酷,实际上,即便他们曾经有机会这么做,后面的结果也依然很可能不会出现。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一丝丝的不确定,都可能以几何级数的数量级放大恐惧的效果。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之后,“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觉得是个钉子”。
几乎每个人可能都是这样的,不是在这个领域,就是在那个领域,时不时就会掉进同样的陷阱。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是不是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对,而且是长期对。
所以以后不用有幻觉了,好像知道如果早点知道你就会不一样似的
12.你会判断趋势吗?最正确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市场价格的短期走向,如果预测,它的准确率也不会超过抛硬币的概率。
但是,对于长期价格的预测是很可能的,预测时间的期限越长,预测难度也就越低。
周期这个概念是投资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考量因素,如果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对趋势进行有效的判断。
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投资成功的核心方法论简单到令人发指:低买高卖。但世界就是这样,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谁也没有办法告诉你如何做到?所以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尽量靠自己的习惯。
那有没有一个所有人都能做到,都能理解,都可以轻松上手,且只要做到,就必然足够有效的手段。
定投策略,定期定额购买一只或几只成长型股票,或者基金。
有一点要注意,只有选择成长性极强的公司采用定投策略才有意义,而且是具有倍增效应的做法,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所有投资的功课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而且工作是做给自己的,还要在做完之后用自己的资金去践行它。
然后要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等待成绩。
作者强调对于投资要逐步彻底脱离伸手党。
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默默的找到解决方案。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要做的事情,也是做其他事情的方法。
13.我们该如何选择?
价值观决定命运,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那人生中什么最重要呢?答案是“选择”最重要。
人的一生当中,我们的轨迹是被每一个拐弯处你做出的选择形成的路径。
那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添加一些必要的条件,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们讨论成功案例的时候,有个说法是“我就不信这些他们当初都想到了”。
事实上,高质量的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
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选择足够正确,最终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胜算会更高。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反复研究之后。作者说到: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甚至回避认真思考重大选择。
在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被根除了。
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即便像作者这么一个勤于反思,勤于思考的人,依然经常为自己以前的一些选择感到懊恼,正所谓“知易行难”。
作者认为,所谓聪明不是天生的,是可以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
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是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二是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这不就是你的认知操作系统里是不是高级?是不是干净吗?
14.如何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而我们在选择学习什么知识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用“是否有用”来判断。
可是“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所以从长期来看,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我们说的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体系化的知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从本质上看,所谓的融会贯通,无非就是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所以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就是我们的知识点。
所以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或者机会。
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肯定会有一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
而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就说明另外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想象一下,一些人的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另外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高楼大厦,甚至有整座城市。
人和人的区别真的是像两个物种一样的区别。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这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高级的过程吗?
那么,我们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主动增加链接。
比如说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去想,去思考,就像物理课本当中讲到的串联或者是并联这个概念。
15.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们都听过哲学类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去向何方?
可是这都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未来的我究竟是谁,取决于我今天做了什么。
我是谁?取决于过去我做了什么?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存在,所以琢磨我是谁?很可能完全是徒劳的。
那究竟什么是终级问题?“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都要问什么最重要?
这是一把可以解决问题的“刀”。
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你就把它亮出来,到最后什么是最重要的?问清楚了之后,你就在选择的时候,就有了答案。
如果真正让你赚到钱的不是知识,那究竟是什么?是认知吗?
事实上,认知本身的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认知,就是升级过的认知,或者是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作用大。
我们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行动中思考,去践行才能行成或是不断升级我们的认知体系。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所以让你赚钱的实际上是你升级过的认知,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也是认知之间的不同。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06篇,字数10640字,累计216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