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有见过一个热闹的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张小龙
在中国人的社交观念里,从来都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掌握人脉,即是掌握资源。名利场上的觥筹交错,热闹喧哗彰显着一个交际达人的“人气”,这些每天都应酬颇多的人穿梭于各种虚假繁荣的“圈子”,热衷于和牛人加微信、换名片,攀关系,好像一入贵圈,就能借东风,上青云。
可是人脉也是等级森严的,所谓有效的社交,一定是势均力敌——资源匹配、眼光一致,能看到共同的利益前景,有来有往。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说过:“当你的能力,资源,地位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的社交。
所以啊,请警惕:你的“人气”可能会毁了你。
1、所谓的“社交小能手”,是对自己精力的消耗。
很多人沉浸在无效社交里,很大部分原因是受中国的人情文化影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参加饭局、酒局、同学会、老乡会,吃好、喝好、玩好、陪好,才能把事情办好。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等价交换。两方能不能建立社交关系取决于彼此能不能提供互换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情绪价值,也可以是利益价值。而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把这两种价值的获取渠道混在一起。
一个有经济利益往来的人仿佛只要攀好关系,讲好交情,伺候得舒舒服服就能继续在彼此身上谋取利益。但从来都是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能成多大事,在别人眼中看得明明白白。
我有一个老同学是做楼盘精装修承包的,我自己开了一个装修设计公司,想靠着他这点关系拉点业务给我。整整一个月我跟他叙同学情,聊同学义,陪吃、陪喝、陪玩的“三陪”服务做到极致。可最后老同学说得很明白: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但是这种楼盘精装我们公司都有严格的标准,以前合作的都是固定的大的装饰公司,所以我没办法把业务给你。
我不怪我这个老同学,说白了他比较理性。再深的人情也修补不了我是小公司实力不如别人的硬伤啊。
所谓的陪酒聚会,只是过去情分的点缀,而不是别人对我认可的明证。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精力放在社交上,怎么会有时间沉下心来投资自我呢?一味沉浸在这种经营的热闹里,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
2、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美国作家梭罗曾说:
“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我好独处,至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群居,而有些人却喜欢独处?
喜欢群居的人比较缺乏安全感,只有在人群中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才能找到自我认同,他们害怕独处,因为独处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己,不得不同自己的内心对话。
而喜欢独处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探究自己的内心,喜欢与自己对话,在独处中更了解自我。
那些熠熠生辉的人,都有一段独处的时光。
疫情期间,我在朋友圈发现高中同学开始天天发理财训练营的广告,一开始我以为她帮别人发,后来发现原来这个训练营的导师是她自己,她做的是时下最流行的知识付费。短短两个月时间她收了100多名学员,销售额达十多万。
看起来这个同学好像是突然就成了一名理财导师,可我依稀记得五年前她就告诉我她在简书开始发表财经类文章了,三年前就已经有财经类编辑找她合作栏目了,一年前开始就在准备导师课件了。
羡慕她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她的付出远超我的想象。
她告诉我:你不知道我熬过了多少个苦思冥想写不出稿件的夜晚,也不知道我挨过了多少无人问津遭人退稿的时光。但正是这些独处的日子淬炼出了今天的我。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人身上,不如享受与自己相处的时光,像鹰那样独翔高空,如水那般独穿山涧,如花一样独立寒宵,在孤然萧瑟中,抵达更顶端。
3、人脉不是求来的,是吸引来的。
岭深常有蛟龙,梧高自有凤栖。
还是回到人际交往的本质:等价交换。没有谁会有义务把自己的优良资源免费给你,人都是趋利的,层次不同的人又怎么能长久的在一个共同的圈子里呢?
那些热衷于经营人脉的人大抵都不是什么有本事的人,因为他需要求,需要舔来维持不对等的社交关系。
而那些凭实力说话的人往往并不喜欢太热络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专注自我发展,即使很久没有跟朋友联系,只消几句对话人家就能品出你的实力,就能让人刮目相看。
正应了那句话:各自努力,在最高处见!
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被多少人认可。
请放下那些无效的社交,拨开那些虚幻的假象吧。
抱人大腿,不如锤炼自己大脑,看人脸色,不如提升自己成色。
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终身伙伴,投资好自己,经营好自己,这是你最大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