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自己操心的事你去操心就是“悲”
原本自己操心的事你能做好方是“愿”
一、“实在没办法”是逃避人生而无负罪感的最好借口
“这项任务我也想推进,可是困难太大,实在没办法。”
“我也知道多陪家人的重要,可就是没时间,实在没办法。”
“每次情绪化后,我也很后悔,可脾气是爹妈给的,实在没办法。”
……
这样的表达我们一定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甚至连我们自己就是“没办法”本人。
也许你会说,人生真的有很多无奈,有很多力所不及的时候。
那种不遗余力之后的“没办法”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之列。
我们说的是以下三种情况:
一遇到点低难度的小状况,头脑中立即闪现“没办法”的;
稍做努力而不得便心灰意懒,止步不前的;
连试都没试就习惯性说“没办法”的。
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人的惯常做法。
二、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常用“实在没办法”的表达?
当我们做不到某件事时,我们的内心是焦虑的。
如果事是别人的,我不去做,会产生人际焦虑——不够朋友。
如果事是自己的,我不去做,会产生自我焦虑——真没用。
焦虑是常见的内心冲突,人类天生厌恶冲突。我们处于内心的冲突中时,就像处于暴风中心。解决冲突、让内心恢复平静成为第一需要。
怎么解决做不到某件事时心里产生的冲突呢?
我根据人们选择的解决方式是否有助于能力提升分为成长型和退缩型两种。
成长型做法类似:刻意练习、单点突破、整合资源等。
退缩型做法比如:回避或隐藏冲突、合理化借口等。
前者如爬坡,费力费心的事往往是少数人的挑战。
后者如下坡,轻松容易的事常常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实在没办法”就属于后者。
我们用“实在没办法”这种表达时,传递的信息是:虽然我能力不足,但我尽力了。
当一个人承认能力不足但仍会尽力时,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也可以被自己接纳。
对外——意味着不是我主观不配合,而是客观不允许,所以即使没办到我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免责。
对内——意味着让自己不满意的今天,不是因为我昨天的不努力,而是因为除努力之外的其它因素。
于是“实在没办法”成为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会降低我们因没做此事而产生的愧疚和自责。
诚然,从寻求心理平衡的角度看,“实在没办法”有助于降低焦虑,获得释然。
但从能力提升看,特别是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影响是极其负向的。
心理学认为,是否具备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活出有意义人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当“实在没办法”成为你的固化思维,惯性表达,习惯化做法之后,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有可能将你的人生引向低能者的一生甚至是失败者的一生。
所以,如果我们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该勇敢地扪心自问,当自己说出“没办法”时:
是真的无路可走还是在推卸责任?
是积极尝试后而终不得,还是消极懈怠后的自我宽慰呢?
是眼前困境暂时让思维变得狭窄,还是遇到问题后的习惯性逃避呢?
三、“实在没办法”根本不会从强者的世界走过
强者在任何时候一定会有办法,即使站在人生绝望的悬崖边。
有的选的时候有办法并不考验人,没的选的时候有办法才能真正显出一个人的智慧。
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她们能过好这一生,而你我却只能过完这一生》。文中写了十位又美又有才的杰出女性。
无独有偶,几天后热映的《芳华》的编剧恰巧也是一位又美又有才的女人——严歌苓。
她的文字是晨光中的精灵,是星空下的篝火,是夜幕里的烟花!
她的文字让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
李安,高晓松为之着迷!
她的文字颠覆千百年来的套路!
严歌苓和之前我写的十位传奇女性一样,除了又美又有才之外,还具备一种只有强者才具备的能力——即使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即使处在炼狱般的境地,她们也决不在现实面前认命“实在没办法”,而是想尽办法,竭尽全力,让生命的枝头绽放出爱与希望的花蕾。
严歌芩的人生故事,远比她的小说还要传奇!
15岁时爱上了一名30岁的军官,爱得死心塌地、义无反顾。
在那个年代,而且还是在军中,15岁少女主动追求30岁的男人,等同于玩火。那个极有思想觉悟的军官供出了她,还把她写的情书上交给了组织。
恋人的背叛、人们的指责,如同潮水般汹涌袭来。
一个少女被人说成道德败坏,众口铄金,唾沫星子淹死人,严歌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之境,也许此时自杀是她“没办法”之后最好的解脱。
但她偏不!
她找到了最好的解脱方式——写作。
付诸于写作,通过笔尖,来反抗那个时代给予她的痛楚。
正是绝地反击让她绝处逢生;正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让她春暖花开;正是不认命、不妥协让她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生打开了一扇窗。
那些令成长受阻碍的种种困境和绝望,如果能够被好好处置,则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严歌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我们身边那些抱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在没办法”君们,都要远远强于当时的严歌芩吧。
即使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强大到像严歌芩那样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们会在某一时刻、某一维度臣服于生活、压力之下妥协、现实面前让步。
但一个人的生命之火在熄灭之前,只要还有意识有行动力,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办法”的局面就不存在。
很多时候客观上看起来各种不利,各种不可能,各种做不到。
但如果主观上肯想方设法、不设限,就总能找到办法,哪怕这个办法在当时的处境,对当时的你来讲并不是较优的那个。
即使是在死亡面前,你仍不是彻头彻尾地没办法,至少可以主动选择:是死不瞑目、垂死挣扎还是笑而坦然地告别。
四、重新掌控人生,让“实在没办法”滚蛋吧
如果之前的你不知不觉中:
把“实在没办法”当作自己的退路;
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实在没办法”;
把人生交由“实在没办法”摆布。
那么,从现在开始请从“实在没办法”那里夺回人生的掌控权,因为它原本就属于你——生命的主人!
虽然这场权力争夺战打起来会有些艰难,但依然有战术战法,反复练习方能游刃有余。
Point1: 要分清楚感受和事实。当人没有希望,只是忍受时,会被绝望感裹挟,以至于头脑上认同了这种感受,而未必真的是事实。
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感觉并不代表事实,迅速让头脑从情绪层面抽离出来,这样就可以在心智上腾出一些空间来,去寻找更多可能。
Point2: 始终保持主动精神。无论处于怎样的困境或者绝境,只要人的主动精神还在办法总会有。主动之手会打开之前被绝望关闭的头脑和活力,当整个人的状态被激活后,随之就会看到更多的办法。
Point3: 改变不合理认知。当无助带来绝望时,我们头脑中瞬间会升腾出各种不合理认知。
比如“我总是被生活打垮。”或者任何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就总是在我最脆弱或无奈时反复在头脑中闪现。想必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
一旦有了此种想法,我会一下子感到虚弱无力。当我越是坚信这个想法,就越会觉脚步迟缓、思维迟钝,不想表达,只想封闭起来。
所有的问题出在“我总是被生活打垮”这一错误认知上。这句话除了能获得自怜快感之外,存在严重误区:
“我”。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难题,所以,这里的“我”是不是应该用“人们”来代替?
“总是”。就像抛硬币,生活除了坏,还有好,各掺一半。把“总是”换成“有时候”会更贴切一些。
“生活”。打垮人的是生活中的困境,所以,“生活”换成“生活中不好的那部分”更合理。
“打垮”。应该怎么定义打垮?不到生命的终结,就不应该叫打垮。一般人顶多算是“暂时不好”。
看到了吧,“我总是被生活打垮。”这只是一种以偏概全、极端化的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总是被生活打垮”的糟糕评价应该修正为“人们有时候都会被生活中不好的部分弄得暂时不好”。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认知,在不顺或阻碍面前就会被激活。
及时进行认知上纠偏,会让我们从绝望中看到光和希望,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负性的情绪体验会被正性情绪替代,正性情绪进一步让我们的脑洞大开,思维敏捷,更多的办法也就冒出来了,于是“实在没办法”只能滚得远远的了。
我是Dr.彭。
最喜欢你们一言不合就关注的样子。
听说点赞此文的,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们一起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