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底在简书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不知不觉也在简书上坚持写了三个多月了。在这三个多月里,总计写了27篇文章,累计36372字,收获496个喜欢。
当然这些数据跟日更大神们完全没法比,而且我自己也不是很满意:毕竟一个星期也就更新2-3篇,想要达到写作100篇的初步计划,算一算至少还得再给自己预留出7-8个月的时间。
要花上将近10个月的时间才写出100篇原创文章,这听上去可真的是一点也不酷啊(笑)。
要说这三个月里我的写作收获,倒也不是什么“写作改变人生”、“业余写作月赚2万”这种Topic,而是通过边写边想渐渐摸索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
我写作的真正动机究竟是什么?
总结了一下,这三个多月我的写作心路历程大概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也是抱着一些虚荣心的:想要通过日更尽快拿到简书签约作者,拿到读者打赏赚点零花钱,然后出版自己的书,从此可以坐吃版权费、想干嘛就去干嘛:)
在这个阶段,我的追求就是想要很高的阅读量,所以选择写一些肯定会产生高阅读量的话题,比如好物分享|十大出差旅行必备神器,用了就会爱上这种类型的。在内容呈现上也是大量图片+少量文字的形式,方便读者在碎片的时间阅读。
写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样的文章虽然写起来容易、也能出爆款,但是同样也把写作者的思维切割成碎片式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文章格式下,写作者很难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挖掘,更多的是浅尝辄止。
由此带来的是,读者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碎片式的:很多道理被浓缩到一两句“金句”表达出来,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得出这样的总结的。看到了却不明白为什么,也就不奇怪经常有人会抱怨“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二阶段:
写了一个月之后,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日更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写作占用的时间多了,势必会相应减少输入(阅读+学习各类课程)的时间,也会影响到写作的质量。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为了督促自己不要忽视输入的质量,于是写作动机转变为“分享自己近期看的书和电影”,几篇书评影评例如《人类简史》|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大叔的爱》|论喜欢一个人的正确姿势都是在这一阶段写的。
然后尴尬的事情来了:我发现我看的书和电影都太小众了、当然表述上也还有待提高,导致阅读量一直都很低。而且由于一开始给自己定下了每篇至少写1000字的目标,每次写书评影评的时候都有一种痛苦得凑字数的感觉。。。
第三阶段:
从今年开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去一年的知识积累和写作练习由量变产生了质变,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想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话题来写了,例如川普正式上任:欢迎来到商人统治的时代、读史如何使人明智这一类偏研究型的话题。而且,“凑字数”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我现在的问题是经常一不小心就写太多字。。
到了这个月,我才琢磨清楚,其实我真正的动机是想要获得个人成长。而写作,就是一种梳理自己想法并表达出来和别人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纯粹地追热点、拆书、介绍电影情节于我个人、于读者都不会有什么价值:别人在你这里看到的都是二手信息,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原作呢?
与其去关注写作量、阅读量,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上几篇。大部分写作课程总是会在一开始就介绍:通过写作可以获得什么(财富、人脉、名声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一开始问:你真正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我始终认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个人成长,写作亦如是。
世界这么乱,唯有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才能让人心安呐。
PS。本文配图来自花瓣网插画师苏寒,最近很喜欢的一个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