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而愈。
大小便带血,谵语,就是“热入血室”,血室指女子胞(卵巢子宫)及男人下腹部。男人的小肠前面是膀胱,小肠和膀胱中间是精宫(产生精子的地方),精宫络到睪丸。
热入血室在小柴胡汤时有介绍,整本《伤寒论》里,只有小柴胡汤证和阳明热时有谵语。
“下血”如同女人来月经,气血往下走,结果刚好得到感冒,外邪跟着气血顺着三焦系统进入肠胃,转化成热,于是出现“谵语”。
女人经期得感冒最多,就先给小柴胡汤断后,不要等到谵语时才吃。如果先桂枝汤证后刚好逢到月经来潮,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并用双解。这里下血又谵语,小柴胡汤已迟,就要下针期门了。临床上还是要给小柴胡汤,期门当然也可以刺,小柴胡汤属于“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给了有益无害。
二三五、汗出,此为风也,谚语者,以有燥矢在胃中,此表虚里实故也,须下之,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汗出来很多,此为风也,风就是热,非桂枝汤的中风,所以多汗的人、没事汗流浃背的人,其体内有热,有的人汗流很少就是体有寒。有谵语,就可以确定有干燥的大便堵在肠里,张仲景讲的胃就是肠。这是表虚里实,用大承气汤就好了。
“过经乃可下之”代表病已完全传入阳明了,这里还是在强调:用大承气汤之前先确定病人没有表证才可攻下,有太阳证先解太阳,有少阳证先解少阳,解完太阳少阳叫“过经”,单纯的阳明证才可攻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大承气汤走得很快,喝下去约十分钟芒硝就到肛门了,它把血往下导,整个血往下降,所以大承气汤退高热。若有表证,病毒很快从皮表进来顺着三焦进入虚空的肠胃,言语必乱,不同于谵语。
二三六、“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失治,四五日后,“脉沉”代表病已开始从太阳进入少阳,这时再用麻黄汤发汗已过了时机,津液伤到,便成阳明燥实证,直接用小承气汤就可以了。
这一条辨是说:没有表证去发汗,本来没有承气汤证的会变成承气汤证,这里的表证一般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不会伤津液,里面有甘姜枣。
二三七、“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厥冷,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前面讲过用担法,合解少阳,用小柴胡汤,是唯一的处方。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就是湿很重。只有两个地方肚子会胀满,一是太阴证肚子会胀满,肚子湿很盛,二是阳明实证肚子会胀满,肚子堵到大便。怎么知道肚子里面有没有大便?“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嘴巴吃东西没有味道,面色看起来好黑,好像几天没有洗脸,灰尘一片,病人会有谵语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就代表病人是阳明证了。“发汗则谵语甚”,本来谵语只是讲几句话,一 发汗,谵语更严重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攻下,结果病人“额上出汗,手足厥冷,遗尿”,这都是被攻下,津液被伤到了。就叫做阴虚了,阴就是肠液,这时候手脚冰冷,手脚的温度来自肠胃来,遗尿、下利都是危险的症状。这就是说要确定病人里实了,才可以攻下,他三阳合病,并不代表里面结实。
“若自汗出者”,病人自己会流汗,代表并没有完全伤到,津液慢慢回头,用白虎汤,可见白虎汤还可以救逆,补回津液。
二三八: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手足漀漀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直“大承气汤”。
确实没有太阳证了,汗出很多,大便难,谵语,一看便知是阳明燥热证,给大承气汤。里虚时手脚也会汗多,不可开大承气汤,可开桂枝汤加些龙骨牡蛎,敛阳,让阳潜下去,汗就会去掉。
二三九: “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似伤寒,“咽燥口苦”似少阳,“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似阳明,表示太阳、少阳、阳明都有了病,不要再去发汗烧针,否则津液会丧失更多,会谵语,会燥,“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代表攻太早了,因为并非真正大便结实,结果把津液都攻出来了,小便就没了,这时候还是用小柴胡汤和解。
如果临床上遇到不得已的情况,有本条症状但又必须攻下的时候,可以在攻下时加上一些固阳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