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了《文心》第3~5章,结果我更爱这本书。
第3章标题是《题目与内容》,主要讲了为什么要作文、作文是什么、作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读完之后收获很大,一方面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我顺便学习了教授学生作文的技巧。
星期六的第一堂课是国文课,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后第一次作文,所以国文老师王仰之计划先跟学生讲一些作文常识。
01 为什么要作文
为什么要作文?对此,王先生并未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
对此,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要和别地的亲友通信,我们就写信,写信便是作文。
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我们就把它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去告诉他们便当得多。
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下来,我们就动手作文。
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作者通过同学们之口,讲出了需要作文的情形:写信、告知、叙事、抒情。
对此,王先生很满意,总结道“你们说的都不错。在这些情形之下,我们就得提起笔来作文”。
02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紧跟总结,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探讨。王先生同样提出问题:“这样看来,作文是无所谓的玩意儿吗?”“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吗?”
全班学生回答“不是”,王先生再问“那么是什么”,全班同学陷入了思考。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大家得出结论,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作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也就是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深以为然。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写作者,阅读、写作已经变成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天不看一会儿书,每天不写几百字,就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
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认为作文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却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作文的主宰者,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未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需要作文。
王仰之先生在第一次上作文课时,便让学生们理解了现实中需要作文,作文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这是我作为老师应该学习的。
03 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接下来,王先生再次通过问题推进作文教学:“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时候,教大家提起笔来作文,……不是很不自然的可笑的事情吗?”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这就叫作练习呀!”
对此,王先生解释:
要诸君练习,只好规定一个日期,按期作文。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到某一个时期,诸君的习惯已经养成,大家把作文这件事情混合入自己的生活里头,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这个不得已的办法就达到了它的目标了。
解释完练习的作用后,王先生再次指出:
所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练习时却是老师规定题目,学生来做题,似乎是颠倒了。实际上,老师规定的题目其实是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比如,王先生给学生留了两个题目,分别是《新秋景色》和《写给母校教师的信》,只要写一篇上交即可。
当时天气刚刚入秋,认真观察一下环境,就可以写出第一篇作文。学生刚结束了六年小学生活,升入初一,小学时代一定有些老师是学生们难以忘怀的,进入了新的环境肯定想跟原来的老师分享,这就是第二篇作文的内容。
可见,只要老师出的题目贴近学生生活,题目就是在引起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中搜索相应内容并写作,仍然相当于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光写完还不行,王先生强调要修改:
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04 结语
至此,这王仰之先生的课程结束。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作文结束要修改,直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这些理念我非常认同。
同时,王仰之先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也给了我以启发。作为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的重要性,然后从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写起,从熟悉的环境开始写起,让学生有内容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