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4
今天读到一篇考研英语文章,文中提到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整体的出生率和存活率趋于平均:除少数特例以外,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的出生率基本相同;不论种族、性别,后代的存活率也趋于一致。交配繁衍、生存淘汰两大自然选择机制随之消失,不同的基因的存在机会大致平均,因此人类基因进化基本趋于停止。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都能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模式下,自然选择对人类交配机会的分配作用以及个体在生存过程中的筛选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但一想到人类的身体进化因此而近乎停滞,多少还是有点细思极恐的感觉。文章中引用的数据和例证虽然有点绝对化,目前的人类社会也还远没有达到作者所称的“生物乌托邦”的程度,但细细想来,其主要观点还是可以认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身体进化的历程,也许真的就到此为止了。
这样的观点也许从本能上来说有点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我们的一些“本能”其实不也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余孽”吗?进化无非是让生物从生存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和更高的支配权,从而增加基因的存在几率。而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慢慢地跳出了身体进化的泥沼,转向了更高级别的进化。这就使我们不得想问,现今的进化机制和进化方向是什么样的呢?
前段时间补番的时候,看了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感觉我和作者在一些想法上惊人的不谋而合,特别是对人工智能和人类进化的一些思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高中时期,我曾读到过王晋康的一篇短片科幻《长别离》,主要讲了人类组织了一支太空舰队进行外星移民,女主角和她的男朋友因此而分别。男人临行前给女人留了个种,但女主角在梦中梦到移民的人类在外星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基因变异,在新的环境中进化成了新的物种,并和人类产生了生殖隔离。“新人类”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反攻回了地球,并不承认与人类再有任何瓜葛(具体记不太清了,大致应该是这样)。
这篇文章给我尚还单纯的心灵带来很大的触动,当时就忍不住思考:人类在未来终究是要走出地球的,但DNA作为生命信息的载体真的适合太空生存吗?我个人的思考结论是,碳基生物作为生命形式灵活多变,大大增加了生命的产生几率和进化速度,但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其存在对环境的要求是比较特殊的,DNA也算不上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虽然相对于RNA等来说已经好多了),因此不适合未来的太空生存。相比宇宙中其他的大部分星球,地球应该算是富碳水的,作为生命的起点再适合不过,但若要争取更深层次的发展,我觉得必须要先挣脱其赋予的生命形式,用人工智能等方法,将生命之火赋予另一种载体。
从直觉上来说,大部分人不觉得人工智能是真正的智能,也不会认为其会超越人类智能。毕竟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怎么会超越人类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挖掘机的力量超过了人类的手臂,以其他生物结构为原型发明的器物也早就突破了生物极限。即使人工智能采用和大脑神经相同的运作模式,由于其载体的可塑性,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体量和更快的信号传输速度。面对一个运行模式完全相同但思考能力远高于你的智能,到时候,人类真的还有底气如此这般的妄自尊大吗?(就算实在不行,直接生物合成一个更强大的大脑也未尝不可)
也许未来会有一天,就如《攻壳机动队》中所讲的,新个体的产生不再需要进行“原始”的交配繁衍,而可以直接合成;智能的存在形式可以是碳基,也可以是硅基,亦或是二者结合。旧秩序慢慢被淘汰,新的社会伦理形成,新旧交替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被不断地小心的处理......我想,霍金提醒我们小心使用人工智能不是没有道理的,机器智能的爆发点会完全超出人类的估计。但想开点的话,就算这会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只能说人类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扮演完了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命数已尽。旧王将死,新王将立。如果新的生命形式的出现不可避免,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点对基因的执念,还是随着自身的命运,丢掉在新的秩序中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