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这一“利”字甚是诱人。钱财之利,权柄之利,名位之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舍弃本心追逐在利欲的污流中,在历史的波涛中黯然失色,被冲击到岸边,永远的淹没在沙砾里,为后人所不齿。但更有一部分人经得起岁月考验,在利益面前不失风骨,不失本心,一路行来,袖染芳香,名垂千古。
世间风物流传数载,走过沧桑岁月,多少故事早已零落在无名的角落。曾记否,首阳山上那两道颀长的背影?周武王扶夫文王灵柩,率大军奔袭千里伐纣,伯夷叔齐于马前叩首哭谏,父丧不葬是为不孝,臣子伐君是为不仁。后来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君临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从此伯夷叔齐之名载于青史,铭于后人心间,永不敢忘。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皆对各类草木寄予了独特的情感。屈原是栖息在文字长廊里的香草美人,他笔下的词句仿佛在芝兰麝香桂中浸染过一般,香气袭人。屈原所作的橘颂中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地间最美的橘树只习惯于生长在一方水土,天生不可移植,只可生在南楚。他笔下的橘树与附庸名利的世俗全然相异,坚贞不屈同天地一般不朽。屈子赞橘树“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由此观之,伯夷叔齐在后人眼中成为坚贞不屈的楷模,文人志士争相效仿,愿与他们跨越时空的逆流,成为生死相交的挚友。这种精神已绵延延了千年。每当国家危亡之际,总会有人舍利取义,这正是华夏古国于世长存的缘由之一。因此“固守本心,不为利所动”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民族长存的必然选择,当整个社会被这种精神所浸染时,不正之风自然会烟消云散。
挣脱了贪婪的禁锢,怀揣本心便能惬意行走在曲径幽处,悠然聆听潮涨潮落,安然细嗅豆蔻芬芳,淡然相望云卷云舒,而不会迷失在车水马龙间,不知人生所向。不为利所动,如何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