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恐惧的,必是让你成长的。
从2017年5月19日竞选代班同学要完成的任务发布到28日去简书统计参与代班竞选人员。9天里面388名大一同学居然只有21个同学完成,代班任务交作业今天晚上11点前截止。从我统计到截止还有12个小时。按照多年来的经验,应该是有非常多的人想要当代班的,至少应该有四五十人左右。
可是,设置了一个门槛,要求按时交任务,居然就少了一大半!
一声叹息之后,我发布消息呼唤:还有哪位小伙伴想来竞选代班,刘老师喊你交作业啦!
为什么同学们没有来交作业呢?找一些我觉得应该来但是没有参与的同学聊一聊,我发现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上的几率不大,不想来打酱油。
大家参与活动的本心是什么呢?为了得到奖状?为了加分?为了最后能够得到某个职位?如果是奔着这个去的,就要思考一下来上大学的终极目的——成长。
我们设置的每一次比赛,提供的每一次考核,都只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同学们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
在任何一次活动、比赛、竞选中,没有看得到的结果就没有成长吗?
至少,不放弃每一次机会的态度是对的。这让我想起像上周参加“财经通”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我有幸在后面听到面试的过程。大家都通过了各种资格证考试,都得到过很多奖项,甚至是全国性的十几次奖项。最后是什么东西打动了面试官呢?还是当场的表现。
第一,口头表达能力怎么样?能不能流畅的介绍自己。在面试自我介绍中磕磕巴巴的,被淘汰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语无伦次的,被淘汰了。这样的表达能力不仅仅是看在之前把自己的稿子背了多少次,更重要的是上过多少次台,反复的锻炼过多少次。很多同学都表现的非常优秀,毕竟她们锻炼的更多,再遇到什么场合也可以从容应对。
第二,对自己要应聘的岗位是否了解,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如何。这是一场淘汰赛,从180名选手中选拔60名。很多问题非常考验学生们的专业功底。例如应聘教师的,请把评委当成学生,现场解读一首诗。例如应聘电视台记者的,请对最近的一条新闻做出自己的新闻评论。例如应聘旅游策划的,请策划一段12天的欧洲三国艺术游。例如应聘微信运营的,请说出至少五类微信公众号,每一类里面做的最好的。例如应聘现场活动主持的,就以本次比赛进入决赛的现场,请你来主持一段。我说的这些例如,来自重庆各个高校的同学们大多都表现的不太好。最后被淘汰的同学们,在各个高校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学霸们,经常出席各种活动的男神、女神,我想他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以及对专业能力的追求。
如果觉得能力差,不去参与,不去锻炼,能力更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就像我也是一个恐惧上台讲话的人,现在每周没有特殊情况,按照领导的要求去讲班会,每周至少讲两个班。虽然每次讲完都出一头汗,每次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认真听,我仍然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