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社交app包含且不限于: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简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会为你提供针对个人的即时信息反馈:点赞、留言、回复、打赏、粉丝数增加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app提供的这些个体反馈信息,吸引着人们强迫症似的每隔几分钟就想要打开那些app看看有什么消息?——有谁会没事几分钟就打开天气预报app看看有什么更新呢?
1.
首先,对你想要改变的行为持有意识
当人们已经养成习惯在无所事事时刷新社交app时,人们通常就会无意识地开始做这些事。
你可以测试一下,把离开了你一阵子之后的手机放到你的手中,你会条件反射似的去打开哪些App呢,在你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之前。
所以首先,你要觉察到这种你想要改变的行为模式(如果你想)。
觉察有两个含义:定性、以及定量。
定性的意思是说,你需要能够觉察到你将要去做这件已经成为习惯的事的神经冲动——说起来拗口得好像日语翻译文。
定量的意思是说,你需要意识到你在这件事情上究竟花费了多少的时间。
如果你已经这种行为持有意识了,那么,你就可以进一步测试了。在你打开那些app之前,先启动一下计时器吧——你可以使用手机自带软件,也可以任意下载一个。然后当你习惯性地把那一圈App浏览结束,把所有的未读消息红圈消灭之后,来看一下你的计时器吧,你使用了多长时间呢?也许你会大吃一惊吧。
当然一开始你可能会失败,还是会无意识的、或者习惯性地开始浏览。但是别着急,你可以训练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也值得训练。
可能你会说,你浏览那些app仅仅只花费了1分钟。那么,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你的浏览频率吧。根据一个未知出处的数字说,人们平均6分钟检查一次手机的更新。这个平均数值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确认一下你的数字就可以了。然后用这个频次来乘以你的每次浏览时间吧,你觉不觉得这一大笔时间也可以来做一些别的事情?
这样的测试,让你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来观察你自己的生活,然后客观描述它,你或许会发现实际上你对你的生活并不了解,你并没有在过着你想象中的生活。
2.
试试看新规则吧
你可以为自己制定新的规则,例如允许自己每隔半小时刷新一次——这样的规则作者认为已经是很自控了,但即便如此,在觉醒着的16小时中,设若每次浏览只2分钟(听上去不太可能),你依旧可以每天花费一个多小时览社交app之上。
半小时法成功后,就可以尝试只在每一个整点时间集中浏览,接下来你可以考虑只在偶数的整点时间浏览......
又或者你也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放题”时间,尽情浏览半小时,挑战一下自己到底可以多无聊——例如作为完成4个番茄钟之后的奖励——然而当你真正完成这样一番充实工作之后,你会发现你其实并不想那样做。
无论哪一种规则,重要的是遵守,不轻意妥协轻意变更。遵守你自己制定的规则,意味着控制。
更好的规则是,你可以利用同样时间,尝试做其他事情。
3.
例如,去读书啊
是的,你可以去读书啊,最近读的书都是在iBooks以及Kindle上读完的。
不要嫌弃手机屏幕小,也不要嫌弃你每天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过于零碎,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并不是意味着你只能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你完全可以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完整的信息——例如一本书。
查看一下你的简书浏览记录,一不小心就会一天阅读好几万字呢,稍微凑一凑就是一本书的量了呢。
使用读书app的好处是,你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它们,随时随地从你上次看到的地方开始阅读。我甚至可以在等电梯以及电梯里的时间读完一个章节——要记得电梯里经常没有网,为什么要忍受无休止的刷新等待符呢?你完全可以享有你独家定制的阅读内容啊。
同时使用两个app,是因为有些书容易找到epub版,而另一些更容易找到mobi。此外,同时放置两个应用,可以更加便利地同时读两本书:一本作为日常读物,可能紧凑而费脑;而另一本则可以作为睡前读物,很可能是安静而美好的。
以前的读书人喜欢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好像变成了书非电子化不能读也,反而纸质书常常被冷落在书架之上,买了很久也还是没有读——大概是因为书架你无法随身携带,但是手机却可以。
4.
例如,整理你的待办事项
你还可以检查一下今天的待办事项
为什么不把头脑空闲下来的无聊时刻,作为一个确认今日待办事项的好时机呢?这里倒是有一些迫切需要你去尽快消灭的小红圈,养成经常检查办事清单的习惯吧,它比你大脑中的记忆靠谱。
你也可以在OmniFocus中自定义各种情境(上下文)。
例如你可以在它的上下文中,设置一个五分钟之类较为零碎的时间段、或者交通工具上这种利用效率较低的时间段,分别建立适合在这些情境中执行的待办事项列表,等到你身处所在情景之时就可以按需所取,而不至无聊而无谓地消耗了时间。
5.
例如,写作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碎片化写作的时代。
如果说微博之类应用的普及,掀起了一股全民拍照的狂潮;那么简书之类写作应用的兴起,大概要掀起一场全民写作的热潮了。有传统文人曾经感慨,现在写作的门槛已经很低了。然而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么?写作本来就只是一件思维的工具,如果更多人开始使用这个工具,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把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不一定需要有文采;也许是对你的工作有益的一个念头;或者是对生活的一个奇思妙想—— 一切值得你记录下来的文字。文字只是思维的一个工具,它能够协助你更加聪明地生活。
如果你觉得用手指头打字太累太慢,你知道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做语音听写吗?你也可以用它把你的话记录成文字。久而久之,没准你就可以在备忘录里积累下了一个文集。
备忘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迅速打开,以还可以容忍的速度实现与电脑同步,以及异常机灵的听写的功能。
这些优点使得它的呆板变得可以容忍。
6.
关注当下
你还可以关注一下今天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简单回顾一下现在为止的时间,对接下来的规划持有意识——要知道我们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外力的漩流,对自我想要怎样的一天失去清醒的意识。
aTimeLogger2之类的时间记录app,可以帮助你保持清醒,正如在 最简单的时间规划原则中介绍过的,这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记录你每日时间如何度过的软件。
你看,周四下午5:35,梧芗大人已经做了3.5小时的家务,进行了3小时自我维护,工作了约4小时,今天未记录时间尚余6.5小时,那么加油啊大人,您得多做一点工作啦。
如果时间规划已经确认过了,你还可以确认一下你自己的健康记录。今天走多少路了呢?健康状态如何?你期待一个怎样的今天呢?
只有一颗桃心标志的“健康”,可以帮你确认一下今天的度过,走了多少路啦?重了还是轻了?健康状态比昨天如何,于是你会知道接下来是不是要多走一点路。晚餐是不是要少吃一点?
7.
建立新习惯的小花招
无聊的时间通常出现在各种等待的时候——等人、等电梯、等开会、等待被某种交通工具搭载到某一目的地,诸如此类。它们通常突如其来、不期而遇、难以控制,以至于你通常忍不住将大拇指伸向那些擅长浪费时间的app。
等待通常意味着一个被动的时刻,意味着一个你无法掌控的时刻,与其把这样的时刻赠送给那些社交App。为什么不试着把它们回收利用,成为构造你人生梦想的一部分呢?
你也可以利用人类怕麻烦的天性,来改掉这个无意中形成的习惯。
把那些能够帮助你实现自我掌控的App,如前文所述白名单,集中摆放在你的手机第一页——一打开手机,它们就会跃入眼帘,提示你所期待的生活。
然后你把想要避免的、无聊时候会去不断刷新的App放在第二页(最好在通知设置里关闭它们的消息提醒,这样它们就会一直安静美好地待在那里,不会突然之间在脑袋上戴上一朵红圈提醒符)。非但如此,强烈建议你最好把它们放在一个共同的文件夹里。这样每次打开,你都会觉得好麻烦,渐渐地,你就会建立新的习惯。
在此之前,你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一打开手机就会首先去刷新微信微博或者微X。现在开始,你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一打开手机,就会首先去确认待办事项、或者首先去看kindle上那本读了一半的书、或者首先会打开备忘录记下自己此刻的所想所感。。。每一次你如果做到了,别忘记在大脑中奖赏自己一些美妙的多巴胺——那种叫做成就感的东西。
听起来富有挑战性吧?所以才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