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小女孩欣欣想荡秋千,但是秋千正被一个稍微大点的男孩霸占着。
欣欣等了好一会,小男孩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于是,欣欣就尝试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
小男孩语气坚定地说:“我还没玩够呢,大概还要很久。”
欣欣看到哥哥如此不友好,哇一声哭了出来,一边哭一边说:“我也要荡秋千。”
欣欣妈妈走过来劝欣欣说:“哥哥这么大,明白秋千是公共玩具,要大家轮流玩。”
哪里知道,男孩反倒大声说:“我就不让,我还要玩很长时间。”
欣欣妈妈和欣欣说:“哥哥玩得正起劲,要不我们换个时间来玩?”
欣欣却不答应,非要现在玩。
旁边的家长看不下去了,就自己的孩子把秋千让给欣欣玩,并对欣欣说:“孩子别哭了,来这里玩。”
然而,欣欣妈妈却说:“没关系,可以哭。”
周围家长十分惊讶地说:“哪有你这样当妈的?孩子哭成这样,你不心疼吗?”
欣欣妈妈却坚持说:“孩子可以哭。”
其实,哭也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他们渴了、饿了、困了等,几乎都会用哭来表达自己。
等孩子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大部分时间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遇到伤心、害怕、生气等情绪,仍然会用哭来表达。
不妨仔细想想,成年人有时候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时,有人劝你说:“哭啥,这有啥好哭的”,你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积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哭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最佳形式。
哭一哭,等情绪释放完了,也就不哭了,心理也就好受了。
如果遇到孩子哭,父母立马哄孩子:“不哭了,不哭了。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此时,会阻碍孩子情绪的表达,让孩子误认为哭是不好的一种行为,可能在遇到情绪表达时,不在采用哭的方式,而是憋在心里,时间长了,得不到疏解,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然,孩子有时候哭不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工具,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是要挟父母,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哭”。
1.给孩子充分关注
对孩子无厘头的哭泣,父母应静静地陪伴在孩子身边,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就陪在他的身边,不抱不哄,不吃哭这套。
比如,孩子打针,可能因为疼而哭,那么这时候父母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即可,甚至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感觉疼,可以哭出来。”
比如,孩子生病刚好,就哭闹着想吃冰激凌,此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已经知道他的想法了,但是因为生病刚好,身体虚弱,不能吃凉的。等几天,健康恢复了,再吃冰激凌。
千万不可,孩子一哭闹,就买买买,这样反而会助长孩子用哭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父母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要一味地使用哭泣的方式。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自己需求的一种情绪化表达。
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最佳的方式是用语言进行直接沟通。
比如,孩子想吃零食,但是父母不买,此时,父母不要直接拒绝孩子,而是说明拒绝的原因,引导孩子也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来要挟父母。
欢迎关注@蝈蝈说讲故事,交流育儿小知识,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