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三国传,获取更多历史文章)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老罗在书中将炎刘视为正统,大肆扬刘抑曹。书中对刘备仁义的描写过犹不及,让人们觉得略显虚伪。鲁迅先生就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那么刘备究竟是虚伪还是真仁呢?看完以下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1
在早期,刘备曾担任平原相一职。在任期间,刘备广施仁政,待民宽厚;在他治下,郡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可在这郡县之中,有一位叫刘平的郡民却不服他,还特意花钱请了刺客去杀刘备。拿了钱之后,刺客想先探一探刘备的虚实,再寻机刺杀。于是,他便化装为宾客,叩开刘府的大门,主动拜访之。可这名刺客小哥万万没想到的是,好吃好喝供奉着不说,刘备还不顾地位尊卑之别,与他共坐一席,同桌而食。一番交谈下来,刺客都有些不忍,竟然将刺杀一事告知了刘备,还托出了刘平想要谋杀他的阴谋,说完便扬长离去了。
对素不相识的人,都能不顾地位尊卑,以诚相待。如此君子行为,怕是在手机荧幕前的你我都难以做到吧?
2
刘备在荆州客居时,听闻隆中有一贤士,名唤诸葛亮。便亲自前往拜访孔明,希望求得他出山相助。刘备连去了三次,才请得孔明出山。三顾茅庐,已成传世经典。但诸君可曾想过,此时的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份相差有多远?刘备,朝廷敕封的左将军,当今天子的皇叔;诸葛亮,虽有才气,但只是一个隐居隆中的山野村民。这正如诸葛亮《出师表》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在古代,等级尊卑的观念是深入人心的;刘备能够放下身段,三次亲往,不愧为君子所为了。
3
刘备有一个部下,名叫麋竺。这个人以前是徐州的富商,陶谦死后,就跟随了刘备。在刘备穷困潦倒之时,给予了他金银数万,以资军事。自此,刘备就将他奉为上宾。夺取四川后,又拜麋竺为安汉将军,地位甚至比诸葛亮还高。麋竺有个弟弟,叫麋芳,在刘备入川之后,留在了荆州。后来,吕蒙偷袭荆州,麋芳为苟且偷生,竟开城投降,直接导致了荆州全失,关羽被杀。
麋竺得知后,把自己绑起来,去找刘备谢罪。刘备却没有责怪他,只是说了句:“兄弟罪不相及。”便扶他起来,礼遇如初。倒是麋竺自己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几年后就因为惭愧难当,愤懑而亡。
关羽,何许人也?刘备的结拜兄弟,自其起事以来,屡立战功,深受刘备喜爱。如今,二弟被诛,却能保持理智,明辨是非,言:“兄弟罪不相及”,不可谓不是一位圣主明君。
4
刘备夺取益州后不久,收了许多川中降臣,黄权便是其中之一。黄权颇具才干,在刘备举倾国之兵,东征孙吴时,受任驻守江北,抵御魏军。结果,刘备前军大败,黄权所部被魏吴隔断,不得以降了魏国。按常理来讲,为将者临阵投降,当株连家人。可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同时对他的家人也十分照顾,不曾轻视。在他看来,是自己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以至兵败,是他自己辜负了黄权,而非黄权辜负了他。如此胸襟,试问有几位帝王能够做到?
而远在他国的黄权,也十分珍惜这段君臣之情。在当时,有蜀国投降的士兵造谣说,黄权的家人都被蜀国杀了。曹丕下诏为黄权的家人举行葬礼,可黄权却不相信,坚持不发丧。后来查清,果然是谣言。其君臣之互信,可见一斑。
关于刘备,历史上早已盖棺定论——当然是君子,而非小人。不然的话,自视甚高的关羽能发自内心地叫他大哥?自比管乐的诸葛亮能真心实意地叫他主公?我们不可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人,刘备之仁义,苍天可鉴。
古人云:“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历史就摆在那里,想必千年前的昭烈帝,也不会因为当今世人的猜疑,有所难过吧。
(公众号:历史三国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