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章句主要讲了孔子的生平境界的节点,通过这么些时间节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断进步的境界,而这些不断的进步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毕生志于学的历程。
这段章句里面的每句话都会被经常引用,可惜这段话基于志于学,加上孔子毕生的努力,孔子才能在晚年超凡入圣。没有顿悟和奇遇,有的只是不断的努力和学习。
孔子从志于学到三十而立,时间跨度长达14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孔子从贫贱之徒到扬名立万,整整用了14年,相当于花了五分之一的生命时间来锻炼自我。这是多么强大的心性和努力。
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又是十年,不惑了,对自己的坚持和方向早已没有了一丝一毫的疑惑。十年,又一个十年,孔子用十年的时间反复练习,明心见性,毫无疑惑。
很多人不能能到达不惑的境界。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而孔子到达不惑之境后,十年精进。终于明悟天命。自此之后,无论碰到多么艰难的环境,孔子都能坦然自若,镇定。在他游历列国的时候,碰到了各种各样的绝境,许多学生都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怀疑,唯有孔子始终坚定。正是孔子明悟自身天命在于德,知命的孔子,没有被面前的困难吓到。最终他们战胜了各种险阻回到鲁国。
六十而耳顺,知天命的孔子,在很多时候志向并不被人理解,并被人嘲笑,即使自身意志早已坚如磐石,但每每听到旁人甚至是弟子的议论,孔子也不能完全释怀,而明天命的孔子,也深知这个境界必修突破,必须超越。于是孔子坚守克己复礼,以仁者爱人之心,反复磨炼,并精研周易,转眼十年过去,旁人的闲言碎语,毁誉讥讽早已动摇不良孔子的心神,精研周易深明易理。进入天人之境。
到了孔子七十,他已经完全超凡入圣,一举一动莫不符合道德,自然不会逾矩。
孔子命途多舛,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但是靠着立志于学,通过毕生的努力,极致的勤学好问,终成一代宗师。开启了中华百世文明基业。这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气魄。
以前不觉得孔子的厉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开阔,对孔子的尊崇与日俱增,当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的一生,勤学好问的一生,不愧是千古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