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
看透人性,宽恕人性。
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丢”,
永远以赤子之心待人。
——拾遗
文丨旧故麻袋
∨
对于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我并不擅长。
我习惯在生活中像个孩子一样去思考,怎么样简单就怎么看,怎么做简单就怎么来。所以多数时候,生活中,处于被动。
这一点,我和不高兴先生很像,他是明着不愿和人打交道,而我是内心有时候会排斥。有时候不得已被不高兴先生推出去与人交涉,会有些愤懑,毕竟自己不太擅长做此类交际,何况是陌生人,但又懂他那种已然是主动放弃与人交流的天性,所以不得不做这个“前锋”。
所以我仍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向隔壁邻居借东西的场景,那时新家装修,正值硬装收尾,很多时候我们要自己去房子里蹲着,东打打,西补补。偶然间找不到透明胶带,我本意是下楼去买,但不高兴先生的意思是太麻烦,让我找邻居借。
我答应的很好,却转身在邻居家门前纠结起来,我要怎么开口借,会不会尴尬,我都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叫什么,我该怎么称呼才好,一连串的问题在大脑里周旋,不敢敲门。等我鼓起勇气打算敲门时,门开了,邻居似乎要去楼下扔垃圾,我们彼此对视都吓了一跳,在慌乱的眼神躲闪中问其借了胶带,有些丢人的脸红了,怯懦的一塌糊涂,那时候简直觉得自己“怂”爆了。
后来,因为常回新家顾装修,一来二去和邻居熟络了起来,她常送我一些家装时会用到的东西,我也常送去一些吃的喝的,觉得礼尚往来才好。我有时候会去隔壁串门,邻居也爱在我家坐坐,聊聊天,但可笑的是我至今都没敢问她叫什么名字,一直以“邻居”这个称呼打招呼。
上周六,难得有朋友从北京远道而来,所以我在新家请他和另一位好友吃了一餐饭,在吃饭时,邻居敲门来还我下午送玉米排骨汤的汤碗,另外还附赠了一瓶清洁剂给我,说让我试试,很不错。我关了门,朋友笑说我像个大人了,那种爸爸妈妈那样的大人。
其实说实话,这些人情上的一来二去我还真的是个菜鸟,就别说邻居了,我连如何合理安排朋友们来新家吃饭这样的问题,都思考不了,总觉得自己在乱带节奏,是不是应该发份邀请函?但邀请函是不是太正式了点?那万一随口一说又觉得随便怎么办?在我话还没说之前,脑袋就已经炸了一百回了。
有人说你别多想,其实好朋友之间吃个饭顺其自然,来日方长的事儿,你是这么个理,可多少心里还是要有掂量。也许无意中,是这些繁文缛节将我困住了,我不再像小朋友那样思考,因为觉得每一个饭局都有它自带的意义,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是个大人了,但在多数问题上,我仍旧希望保持一颗童心。
《甄嬛传》中说: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最后,借用卢思浩的话做结:二十多岁的我们,好像被印上了很多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被迫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们被迫知道现实的残酷之处,伴随着我们所谓的梦想和一触即溃的自尊,开始变得不知所措。我们想要依赖自己,却发现自己还靠不住;我们安慰自己还小,却发现身边的朋友已经风生水起。我们想要依靠自己生活,却发现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我们想要在黄金年代里做我们自己,却发现最难做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