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于1936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比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晚“出生”一年的他,却用一生追赶世界雷达技术的发展脚步甚至远远超过世界雷达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之久,从而率先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
改革开放后,刘永坦作为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前往英国。毕业时,他毅然拒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爱国之心以及对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的憧憬回国,因为他坚信中国人,也是有能力研制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于长军回忆:“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咱们国家资金也比较紧张,而且也是在40年前,英国和美国也都没有这样的新体制雷达,上级部门很难把刘院士这个想法成为实际项目的支持。刘院士在当时咱们哈工大校领导的支持下,到北京一趟一趟的跑。专家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你这儿行得有依据,各种技术、各种数据的都要细节化,各种细节都要论证到位。才能一目了然”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雷达站站长于长军自诉:“在那个年代,没有中文打字机,也没有语音输入法,刘永坦院士带着团队手写出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足足写了700多页,光写废的那个稿纸摞起来就有半米多厚,可见当时工作量有多大。这个论证报告提交上去以后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说很多年没有看到这么详细的报告了。”
为了让守疆卫国的梦想能够落地生根,经过多次考察,依托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在海边建成,也给进行科研带来了优势于便利,1989年雷达站在威海落成。从那之后,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1990年4月,团队首次完成了中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中国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刘永坦团队又成功研制出中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刘永坦凭借该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白发苍苍的刘永坦又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从那时起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一生只做一件事,刘永坦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新体制雷达的研发上,为最爱的中国筑牢了一道“海防长城”。刘永坦也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他们甘愿跟着“坦院士”,扎根清冷海边,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刘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楷模的巍峨身影,看到了时代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刘院士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底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我,相信大家也会为之动容。
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