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第一次接触到“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是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周末去看心心念念的电影,结果开场不到半小时,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时候想着不看了吧,可票价不菲,舍不得。多数人这种时候会留下来继续看完,暂不管是否投入了情绪,但一定是会耗到结束,这样才觉得花出去的钱值了。殊不知当即离开,浪费的是半小时和门票,熬到最后还要增加一个小时的时间、精力和情绪,这就是“沉没成本”。
这种“沉没成本”,想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一个数学老师带着三个学生去吃饭,有个活动,消费300返30,当时已经吃了270了,但是非常难吃。这个时候,学生提议我们再点三个冰淇淋,凑够300好了,反正也一样是270。后来老师说,还是算了,然后就走了,出去以后,买了几个DQ(单价20-30)。理由是,已经吃了这么难吃的饭了,就不要多吃几个难吃的冰淇淋了,虽然不花钱。
这就好像你花了五元钱,买了一个烂苹果,为了不浪费,还是吃掉了。这样你不但损失了五元钱,还吃了一个烂苹果。其实这五元钱就是“沉没成本”,就是你怎么做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譬如——
一段婚姻,二人已经筋疲力竭,抑或全然无爱地维系,丧偶式婚姻也好,冷暴力也罢,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放开紧紧攥在手中的皮筋,就这么绷着。再或者有的恋人恋爱谈得很辛苦,可牵牵绊绊N年,总得给感情一个交待吧,那就继续辛苦吧,并怀揣着美好期许,或许苦尽甘来呢。
记得曾经的一个同事,很传统正派的男生,大专毕业后就工作了,收入不高却还一直供女友续本,并让自己的好哥们帮忙照顾在同一校区的女友。殊不知人家照顾到了一起,正如戏剧桥段一样,毕业后劈腿女被小三男抛弃,辗转几年又回到了前男友的身边。直到被邀请参加婚礼,我才真正相信原来有true love,中西合璧的婚礼让人动容,我还是不解地问同为男性的朋友,到底你们男人是怎么想的?朋友说,新郎告诉他,这就好比自行车被人偷走骑了几圈又还回来,不结婚不甘心,哪怕结了再离。。。当然,我相信其中还是有爱,只是后来我才知道还存在着对“沉没成本”的眷恋。
我一向是把成本当做一种投资,会理性地分析,感性地投入。
对于“沉没成本”,我定义为“赔得少了,就是赚了“的投资。
一向对孩子的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是科学理论和发展适应性心理全副武装的。我坚信,要从小帮助孩子去挖掘出他感兴趣的、擅长的,以至让他以后有趣有用地谋生,提高生活品质。就这样,如我想象的、说教他人的,我做到了——
让儿子不断去尝试、试错,他喜欢什么,就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探索,不喜欢了,也不强求。儿子喜欢画画,找了能找的艺术机构,选了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理念的机构。儿子喜欢跳舞,找了能找的舞蹈班,从拉丁到街舞,选了他蹦高、立志要学的班。结果,舞蹈中途夭折,不愿意被关注、焦虑自己展现得不够好,即使鼓励也很难坚持下去。花了6500的课程,有效期很严格,只上了六节课,退费只能退3800。想想“沉没成本”,毅然决然地选择退费,这样还能少些损失,不必因为尚未完成的任务,投入更多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儿子焦虑和我急躁的情绪。
最近,面对肥胖的自己,不忍直视,开始节食运动双管齐下。感觉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就想找个健身房吧。又是一番理性地横向比较,连感性听天由命的抛硬币都用上了,因为各有利弊,还是无法果断抉择。后来,老公的一句话点破了我,“两家的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浪费多点,一个浪费少点”。是的,我是个常立志的人,只有适合短跑的意志力,所以一旦坚持不下去,这个“沉没成本”就决定了浪费的基数。立马一鼓作气,报了总价低的套餐。
赔得少了,就是赚了!请大家把握好自己的“沉没成本”,尽可能维持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