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得了一种怪病。每天承受着挥之不去痛苦的情绪,纠结于和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结于青春期的善恶观里,也纠结男女之间的一些晦涩的小秘密。
我处于对自己全盘否定的状态里,几近崩溃。虽然那时候的我刚刚18岁,虽然我还只是成年人眼里的孩子,虽然我看起来有着完整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我知道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因为家庭条件和父母文化程度的原因吧,我也没有考虑过去看医生。
因为我善于对人生进行思考的缘故。我努力进行着自我修复和调节,希望自己可以快乐起来,寻找着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但总是不可避免的,重复着陷入痛苦的情绪当中不能自拔。厌恶生活,也厌恶自己,却也渴望脱离这种状态。
我知道我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除了胡思乱想式的自我调节我想不到别的合适的办法。
在大三的时候,也因为还有一年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我决定自学心理学。现在回想起来,能接触到心理学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很感兴趣,一个是上学时想法单纯。
这么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报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网课,购买了相应教材,开始自学。我没能从事上心理咨询的工作,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一个发现自我,修复自我的过程。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当你看清它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我能在教科书里找到与我一些痛苦的感受相对应的症状名称和概念描述时,心里会有莫大的安慰。也许是了解到自己,或是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非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在心理学中我们把正常人(非精神病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健康型和不健康型,不健康又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没有哪种心理状态是恒久不变的(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我都有基本的自我治愈的能力,因为我们都想快乐的活着。
但是当问题恶化,我们处于严重心理问题时,其实想要单纯的靠自我修复就已经很难了。多多少少,心理问题会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但在国内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心理疾病不是病,或者说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去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去重视它。我们习惯以妥协的方式来达到适应生活的目的,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实则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尤其对于我们这一代人,90后,00后。当然我所说的也不专指这两代人。只是比起父母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很关注自己的思想和内心感受,但通常是一个无处安放的状态。
我玩过一个比较小众的算是社交,也有心理学知识的app。里面经常可以看见很多90后,00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无奈感,甚至是轻生的念头。轻生的念头虽然不代表真的会去做,但那是一个人对于内心莫大的痛苦所表达的方式。人只有在对于自己厌恶的生活毫无办法时,才会这样想。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要知道没有哪一个人是“异类”。你总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相应的,甚至是一种社会群体性质的那个你。
心理咨询师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帮助别人拥有能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不是玄学,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更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我们羞于表达,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时也需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因为我们希望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与现实世界达成和解。这是心理学能帮助到我们的。我们所接触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的学科,它既有科学规律,又充满着个体的差异性。它研究于人,当然也服务于人,服务于我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