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很少会想到我妈的年龄,因为从小到大她一直都在身边,总觉得没什么变化,就是30几岁的样子。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让我长大,也把她给变老了。直到最近几年,每次回家看到我妈皱纹又多了一些,脸又变得沧桑了一些,我才发现,她真的不年轻了。
我今天25岁,我妈在20岁的时候生的我,所以今年她已经45岁了啊。但是我不知道我妈的生日,我以前问过她,她说她也不知道,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随便写的。可能是家里的孩子太多了,外婆也没给她记。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没有给我妈过过一次生日,也没有对她说过一句“生日快乐”。
外婆有6个孩子,我妈是最小的一个。虽然是在农村,但是家里的农活有父母和哥哥姐姐做,我妈说她小时候也不用干什么,只要放放牛,做做饭就可以了。
所以我一直挺好奇,20岁就为人母,妈妈当初是什么感受呢?成了家之后,她就要搬离从小生活的家,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另外一个家庭一起生活。即使我现在已经25岁了,也依然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我结婚了,我会有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一变化。
最幸福的大概是,我妈嫁进去的家,离娘家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距离。好像身边的一切都没有变,爹妈还是每天想见就能见。但是最难熬的大概也是,爬上山头,那个抬眼就能看到的家,却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了。
**
我对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赶场,也叫赶集。我们镇是五天赶一场,每逢农历的四和九。小镇上平常都冷冷清清,没什么人,但是一到赶集的这一天,附近村子的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大街上摆满了摊子,这一条街卖菜,转角的那条街卖猪肉,卖猪肉的后面有一个盖着大棚的商场,是专门卖衣服和鞋子的。大家就算没什么事也要来凑一下热闹。
这一天是我妈的主场,她要去卖菜。赶集的前一天下午,我妈就会去地里摘要拿去卖的东西,都是应季的蔬菜。有辣椒,大白菜,豇豆,茄子等等。夏天还好,除了热一点晒一点也没什么。到了冬天就难熬了,拔回来的大葱和香菜还要在水池边把根部洗干净,然后用稻草一捆一捆地扎起来。我妈每次洗完,手都已经冻得通红,没有知觉了。
摘回来的菜要摊在地上,不能装在袋子里,要不然蔫了会卖不出去。第二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把菜一一装进背篓,还要带上塑料袋和杆秤。为了能多卖一点,我妈会另外拿一个尼龙袋装满菜,然后横放在背篓上面。背篓里会系一条长长的绳子,就是拿来固定上面那一袋子菜的。
全部装好后如果时间还早,我妈会生火炒一碗饭吃,如果来不及了,就只能随便扒两口冷饭,然后趁着天刚亮,背起菜就往集市上赶。菜摊子是先到先得,拿起一块塑料薄膜往地上一摊,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如果去得晚,大街上可能连个摆菜的地方都没有。
卖菜基本上要去一天,如果生意好的话,下去两三点就可以卖完收摊。有时候生意不好,就会摆到四五点,等集市散场了,再把没卖出去的菜重新背回家。记得有一天早上,我妈装好菜准备出门了,弟弟哭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那时候我弟太小,从家里到镇上得走半个小时,而且卖菜的时候我妈一个人也顾不上他,就没同意,让他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弟弟可能气不过,就说了一句“反正你今天的菜也卖不出去”。不知道是应了这不好的兆头,还是那天运气真的不好,下午回家的时候,我妈基本原封不动的把菜又背回来了。哈哈,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个故事我从小到大已经听了很多遍了。
**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家里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来源是靠我妈赶集卖东西挣来的。只要家里有多的东西,都会拿去集市上卖。
那时候菜地旁边有几梨树,到了秋天树上都挂满了梨子。赶集前一天吃了晚饭后,爸妈就挑着箩筐,扛着长长的木梯,身上可能还挂着一个小筐,然后爬到树上去摘梨子。其实那会农村每加每户都有几颗梨树,拿去集市上也没几个人买,卖不了多少钱,但是就算只挣了30块,那也是老天爷赐的外快,因为这些梨树都是靠天养的,平常没人去管它。
天赐的外快还有山上的野菌,相对于菜来说,野菌真的很挣钱,一斤能卖上十几块。每年野菌的季节有两次,一次是夏天,那时候只要下过雨,第二天天刚微微亮,就会有很多人上山菜菌子。还有一次是秋天收水稻的时候。不过我们一家人找野菌的技术都不怎么样,没能靠它大赚一笔,四个人加一起还没有隔壁奶奶一个人找得多。
家里另外一个经济来源是打米机。我爸找隔壁爷爷换了一块地,在村口马路旁边建了一间小平房,专门用来帮村里的人打米(就是把稻谷变成大米)。除了打米机外,还有磨玉米的,磨辣椒、磨地瓜的,磨豆腐的机器。这成了我妈的主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家承包了全村大部分的农产品粗加工。后来村子通往镇上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镇上有更高级的机器,打出来的大米更漂亮、更好吃,还能筛掉里面的小石头,我家就落寞了。
一开始家里还买了擀面条的机器,擀出面皮的那天,我吃了印象里人生中的第一顿饺子。擀面机买回来好像用过几次,我记得房子旁边的空地上还挂着很多刚压出来的面条。后来有一次,爸妈依旧天还没亮就起来擀面,我妈一不留神,把一根手指给卷进机器里面了。再后来,擀面机就闲置成了废铁,我妈的手指也比之前短了一截。
在我上中学之前,我妈没有上过班,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做饭,喂猪(猪和人一样,每天都得吃两餐),种菜,挑粪施肥,收玉米,收水稻,每天就绕着家和地里转。不过就算后来去上班了,这些活同样还得干。
**
20岁的我爸我妈,就这样把我和弟弟拉扯大了。去镇上读小学,县里读初中,去市里念高中,然后在省外上大学,我们一步也没落下。把两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在我们村里真的没几家。虽然小时候是真的穷,一年吃不上两次肉,但我也没觉得少了幸福。
对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有父母陪着长大就是最大的幸福。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去广东浙江那边的大城市打工了,出去打工不用在家种田,不用喂猪养鸡,挣钱也比留在农村容易得多。只是留下个四五岁的孩子,一年到头也见不着一次爸妈。
我妈说她以前也想出去打工,就是舍不得我和弟弟。她的舍不得,在我看到周围那些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堂弟堂妹们,更加觉得弥足珍贵。惭愧的是,后来我却越走越远,她还是待在家里等着我回去。
我妈应该也是幸福的,她和爸爸一辈子恩爱,我从来没有听过他们吵架。我和弟弟是她的骄傲,我们一家四口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听到我妈哈哈的笑声,她的嘴能咧到耳朵下面。和公婆之间的矛盾,可能是她这辈子最不开心的事。这20几年来,他们总在背后数落着对方。我妈做的每一件事好像都是错的,每一个情绪都是不应该有的。是不是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这样,儿媳和公婆是怎么样都处不成一家人的。
**
小时候我觉得我妈偏心,重男轻女,还把这些小心思写进日记本里。我要帮忙做饭,要洗衣服,我弟耍个赖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我妈反而会帮他洗衣服。上五年级之前我一分零花钱都没有,中午饿了就跟着表姐去她家蹭饭吃。我弟呢?时不时就能软磨硬泡,用我妈手里抠出一毛两毛钱去买零食。我觉得特别不公平。
唉,后来我才发现,不是我妈重男轻女,而是我没有一张抹了蜜的嘴,和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脾气。
长大之后,我反而越来越觉得妈妈对我太溺爱。我脾气差,亲戚朋友评论我的时候,我总会怼回去,然后转头又自己一个人抹眼泪。我妈从来没有因此骂我,也没有说我性格不好,只是教我“对于喜欢的人可以多说两句,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人,直接不理他们就是了”。
上了初中以后我就很少做家务了,放假回到家就是站在旁边陪她聊天,看着她干活。偶尔帮忙煮饭的时候,也要让她帮我把菜都洗好,切好了,我直接生火炒菜就可以。我不喜欢摸油腻腻的东西,所以在家里做饭这么多年,我几乎没有洗过肉,切过肉。
**
我从去县城读初中开始,就算是离开家了。接下来的六年,除了寒暑假外,几乎每个月还能回去一次。上了大学后,寒暑假也能回去。再后来,就只有过年前后的10来天待在家里。我妈没把我沦为留守儿童,我却让她成为了留守母亲。
有一次我放假回家,正跟我妈嘻嘻哈哈聊着天呢,她突然来一句:“只有你跟你弟回来了,家里才热闹了一点。”我猛然心酸不已,孩子不在身边,丈夫有时候也要外出忙工作,和公婆又话不投机,我妈一定是孤独过的。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妈不一定记得,我从小到大也没在家里过过生日。仪式感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真的太奢侈了,我妈现在可能还在熬夜酿酒呢(打米机没落多年以后,我爸在去年又搞起了小酒坊)。不过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她就会想起来了,然后会发微信给我说:“哈哈哈我都忘了,祝你生日快乐呀!”
**
我妈爱我,她不说我也知道。
我爱我妈,不知道她知不知道。
特别感谢我的妈妈,在25年前把我生下来,还给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我不知道我妈的生日,那就在她初为人母的纪念日里,第一次对她说一声:
谢谢你,我爱你。
我妈45岁了,我希望我再努力一点,这一辈子都是她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