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备战
应征之后,我被分到了前军一个伍里,伍长长得五大三粗,颇为雄壮。什长叫什么就不知道了。至于队主、幢主 ,甚至一军的主将,就更是说不情况。但是我觉得打仗靠我们这些个临时征召的会出大问题。因为我们每天的训练就很简单,手里拿一根长长的长矛戳来戳去的,队伍里的士气也不是很高。最主要的,什伍里大家都觉得这次肯定和以前没戏。
“咸康五年,哦,就是四年前,庾刺史的哥哥,庾大人亲帅十万大军屯驻石城,准备北伐。先期派了毛刺史和樊太守共守邾城。那会儿咱们庾刺史镇守江陵。那是何等气魄啊。结果呢,朝廷最后没有同意北伐,而先去守邾城的毛刺史和樊太守却傻乎乎的等着庾大人派兵来救。结果就是两个人都死了。这说明了什么?”晚间,伍长一手端酒,一手指着我们这几个人,正在长篇大论他的老生常谈。
我们四个人面面相觑,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说明了啥?我回问道
伍长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然后指着我们几个人点了四下:这说明朝廷的北伐都是假的。谁当真谁会死。
伍长可真大胆,这话都敢说。然而说完这句话,伍长便倒在了铺上,随之便鼾声震天。留下我们若有所思的四个人。
其实说起来,伍长之所以对北伐、打仗这么不看好,可能是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我们伍长姓陈名武,据同伍的说他今年应该有四十多了。他老家是洛阳一带的。自从南渡之后,北方被胡人占据,互相杀伐,打的那叫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后来石赵兴起,对汉人更是穷凶极恶,很多人被搞得家破人亡,没办法最后只能逃到南边来。伍长全家都死在北方,他一人逃难来到了荆州后,为了能够报一家子的仇,很早就投身行伍。只可惜他虽然混了这么多年,可王师总是打不远,别说洛阳的边,就是这南边也几乎出不去,被石赵压着打。加上朝廷总是想着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所以多年来也慢慢的没有了以往的雄心壮志。
往后的日子,我们依旧在编在队里练兵。进入六月以后,整个军营的气氛陡然间变得紧张了起来。每天训练之余,还要准备很多与出征有关的事情。我们伍长便告诉我们,不久就要出师了。让我们有家人的都赶紧告诉一声。顺便给自己多准备点出征的用品啊啥的。
没过多久,伍长的话应验了。在经历了将近三个月的准备后,庾刺史便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出发了。而且听说皇帝任命庾刺史为都督了。伍长说庾刺史这次可是升了大官了,而且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伍长本来兴致不高的精神仿佛有了生气,整个人都变得特别爱说话。每到一个地方休息的时候,他都一边吃饭一边告诉我们他对此次出征的看法,而且观点啊啥的都一改以往颓丧的语调,表露出了非常乐观的态度。
大概行军了有一个来月,期间又是陆路又是水路,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叫襄阳的地方。上边给我们队划定了驻守的范围。我们一个队集中驻守在襄阳北边。我们一个队都住的很集中。每个伍都轮流去守外面的鹿柴。每天也不练兵了,就是吃饭睡着守鹿寨。我们伍长说这次可能要动真格的了。
眼见的朝廷喊了这么多年的北伐似乎就要成真了,伍长似乎很激动。每天没事就擦他的随身带着的匕首和刀。
有一天下午,队主召集所有伍长。我们都不知道咋回事。等了半个时辰后,伍长回来了。他激动的把自己的配刀拔了出来,在空中用力的挥劈了几下。然后倒了一碗酒,咕咚咕咚就喝下去了。看的我们几个人都目瞪口呆的。见我们都不明所以,伍长收到入鞘,给我们讲了队主将他们召集过去的事。
队主召集所有伍长,是因为上午他刚从校场回来。原来昨天他就接到幢主命令,今天一早全身披挂和主将一起去襄阳的校场,到时候庾都督将在那里誓师。这等大事他也不敢怠慢,天不亮就感觉让人给他把全身铠甲披挂上,然后带了配到去见幢主,然后会和其他队主、幢主等一起前往校场。等他们去了以后,校场早已站满了人。大部分都是中军的将佐。校场正中搭建了一个高台,上面摆满了盔甲和依仗、旌旗,台下的将佐按照军、幢、队站好后,鼓乐齐鸣,庾都督在一众僚佐的簇拥下,登上了高台。当时队主他们站的比较近,能够听得到庾都督说话。只见庾都督手握弓,对着台下的将佐说:“我这次出征,就像这次射箭一样。”,说完他便引弓射靶。三次全部正中靶子。这一手引得台下的众将佐欢饮鼓舞,特别是中军的将士,士气高昂。队主也说自己没想到都督武艺这么了得。誓师结束后回来的路上不停地和幢主夸都督。
伍长说的是眉飞色舞,就好像是他亲眼看到了誓师现场一样。伍长情绪很激动,一边描述着队主对他说的,一边加了很多赞扬都督的话,什么“国之栋梁”、“国家干城”之类的。这天晚上,我们伍每个人都有了半碗酒喝。我们五个人围在火堆旁,看着伍长不停地絮叨着。看来这次的誓师给他很大的振奋。而且都督这么厉害,他手下的中军想必也都是一些能征惯战之士吧。这样看来,此次北伐,朝廷估计是势在必得,不然也不会派这么厉害的人来。
到了晚上,我们都沉沉的睡去了,屋舍里鼾声震天。期间夹杂着伍长一些含混不清的“报仇”、“杀”之类的梦华。
不多久,一件事情的发生,似乎印证了大家如此乐观的根据。
七月中旬,我们来到襄阳的第十四天,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而这场战斗的结果,给已经高涨的士气带来的巨大的鼓舞,成立许多个证明此次北伐会成功的有力证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