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3/7)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1.    “叙事谬误”,描述存有缺憾的往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的。我们不断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叙事谬误”。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那些说法往往很通俗易懂,那些说法具体而不抽象,它们认为天资、愚蠢和意图的作用都要超过运气的作用,它们关注的是少数几件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无数件并没有发生的事。任何新近发生的有影响的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存在因果关系的故事的核心情节。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1)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你总是喜欢将行为看成是一般习性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这些结果的原因。光环效应是思维连贯性形成的部分原因,因为这一效应使我们更有可能将自己对某人所有品质的看法和对其特别重要特质的判断匹配起来。光环效应也可能是负面的。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一致性使我们的想法有些固执,感觉模糊不定。光环效应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即给该故事的主角戴上不可战胜的光环。

2)    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人产生某种必然性错觉。想知道一个解释是否行得通,可以对它作一个最终测试,看它能否使这个事件事先就能被预测到。谷歌成功的故事就符合这样的测试,因为这其中没有哪一个故事会包含无数个可能会导致不同结果的事件。人类的大脑无法妥善处理没有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因为每一个重要决策都有好的结果,上述故事堪称一个几乎毫无瑕疵的预言—但坏运气本来极有可能扰乱这些成功的步伐。运气的成分越多,从中能学到的就越少。

3)    强大的眼见即为事实原则,让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好像这些信息就是全部事实了。根据这些可得信息,你构建出最可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还不错,你就会相信它。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时,我们却更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4)    危机是不可知的。在这个情境中运用“知道”一词很反常,并不是因为有些人因为这种预知能力获得了本不应属于他们的赞赏,而是这个词给人一种暗示,使人觉得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可知。这个词使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致命的错觉。

5)    这个错觉的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知道”不是唯一一个会引起错觉的词。“直觉”和“预感”等词一般也可用来形容过去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想清楚未来,我们需要清除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

2.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1)    将从前的事编成叙事故事的大脑区域是构建意义的器官。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从各种意外事件中积累经验的做法值得一试,但这样做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危险后果。

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受试者被问到之前的观点时,说的往往就是现在的观点,这便体现了替代理论,而且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他们之前的观点与现在的不同。

    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人们不仅会高估自己最初的预测,还会高估其他人作出的预测。引起公众注意的其他事件中也出现了相似结果,根据发生过的事来改变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深刻的认知错觉。

2)    “结果偏见”,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即使在制定决策时其想法是合理的,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这一结果偏见也会使人们几乎不可能对他的决策作出正确评估。

    很难在事后评论人们是否严格依照标准运作过程行事,因此那些希望自己的决定能经受住后见之明检测的决策制定者只好采用官僚的做派—极不情愿冒风险。由玩忽职守引起的起诉变得越来越常见。

    尽管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总会有滋生风险之嫌,却也会给那些不负责任的冒险者带来不应得的回馈,人们总相信他们有很强的鉴别力和先见之明,能够预见成功;而那些曾经怀疑过他们的明智的人事后也会被视为平庸、胆小、懦弱之辈。几次幸运的冒险便会给一个不顾后果的领导人罩上耀眼的光环:极富远见、英勇果敢。

3.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1)    系统1的意义构建体系会让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比现实中的更整洁、更简单、更可预知,且更富逻辑性。认为人类对过去了然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事物的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

    我们都需要一颗定心丸,想知道我们的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想知道智慧和勇气一定会带来成功。

    有两种类型的商业书籍很受欢迎,能够满足人们对虚幻确定性的需求。这两种类型包括:描写特别的个人和企业(常见的)成功与(偶尔)失败的历史;分析成功与比较成功企业之间的区别。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常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2)    诸位执行总裁的确会影响公司业绩,但这种影响远比商业书籍中所宣称的小得多。公司成功和执行总裁特性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最高值可能高达0.30,这就表明两者间有30%的重叠部分。

    在一个秩序良好且可预知的世界中,相关系数会很高,而且你会发现每组中能力较强的执行总裁百分之百会领导那个更成功的公司。

    如果相似企业的相对成功完全是由其执行总裁控制不了的因素决定的(你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称为运气),你就会发现,更成功的公司有50%的概率是处在较弱的执行总裁的领导之下的。0.30的相关系数表明你会找到那个能力更强的执行总裁来领导所有小组中60%较强的公司,这比随意猜想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个结果充分印证了我们常常见到的对执行总裁英雄崇拜的现象。

    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成了死板,光环效应的影响的确太大了。由于光环效应,我们将因果关系抛到脑后:我们很容易相信公司的失败是因为其总裁僵化死板,而真实情况是其执行总裁之所以显得死板是因为这家公司正每况愈下。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    公司是非常成功还是不怎么成功,其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幸运。知道了运气的重要性,看到非常成功和不怎么成功的公司在对比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一致的模式,你就尤其应该持怀疑态度。因为存在不可测性因素,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建立什么有规律的模式。

    因为运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通过对成功的预测推断出领导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优劣。即使你的预测非常准确,知道总裁有绝佳的洞察力和超群的能力,你还是不能预测这家公司会如何运转,你的预测比抛硬币的结果强不了多少。

3)    必须缩小这个平均差距,因为最初的差距大都是因为运气所致,是运气使顶尖公司成功,使其他公司落后。我们已经遭遇过实实在在存在的统计学事实:回归平均值。通过提供人类大脑所需,企业成败的故事与读者实现了共鸣,这里的所需指的是关于成败的简单信息,其中明确表明了原因,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关于了解的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4.    示例—后见之明

1)    “这个错误很明显,但这不过是后见之明,你事前根本无法知道。”

2)    “他从这则关于成功的故事中学到了太多,多得有些过头了,他现在已经陷入了叙事谬误的误区。”

3)    “她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是无稽之谈。她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是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4)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1.    系统1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得出结论,但我们却无从得知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有多复杂。因为有了眼见即为事实原则,所以只有眼前的条件才是最重要的。逻辑上的连贯性能给人信心,而我们在观点中表现出的主观自信也反映出系统1和系统2所构建的情景的连贯性。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即使证据十分苍白也能构建一个非常连贯的故事。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2.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1)    有效性的错觉。

    我们对这些士兵未来表现的期望是替代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堪称典型性启发式的经典案例。我们的预测是完全不能回归的,我们仅仅根据非常薄弱的证据就推测失败或者大获全胜,没给自己留一点余地。这也正是“眼见即为事实”的典型实例。

    我们对观察到的行为印象深刻,对最终决定这些人作为军官表现的因素却知之甚少,而且没有什么好办法来体现这种无知。

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对一般原则的认识,即我们无法作出预测,这种认识对我们对个体案例的信心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当然会相信自己看到的统计数字,但基础比率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判断。人们通常不愿从一般情况中推断特殊情况。

2)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3.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1)    股票市场运行的标准理论是为业内所有人士所接受的。核心理念是,一只股票的价格包含了关于公司价值和对股票前景的最佳预测的所有信息。一个重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建立在“技能错觉”的基础上的。

2)    “持久性成就”测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和基金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系数就为零。但是,涉及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个体差异的持久性是一种测量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确定高尔夫球员、汽车推销员等是否拥有这种技能。

3)    对技能的错觉不仅是个人的失误,深深植入了这个产业的文化中。许多对这一基本假设提出挑战的事实,威胁着人们的生计和自尊心,还远远没有为人们所接受,人类大脑还没有消化这些事实。对绩效的统计研究尤其如此,这种统计研究提供了基础比率信息,当这一信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互相冲突时,人们一般就会忽视它。

4.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    认知错觉比视觉错觉更顽固。

    产生错觉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学原因当然是玩股票的人拥有的都是高水平的技能。不幸的是,光有评估公司商业前景的技能还不足以确保在股票交易中取得成功,因为股票交易中的关键问题是关于该公司的这些信息是否已经包含在股价里了。交易者显然缺少回答这一关键问题的能力,但他们貌似又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    交易者的主观自信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判断。我们对认知放松和联想一致性的理解将这种主观自信深深地植入了系统1。

2)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处于金融领域中的专业文化之中,那么该领域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会相信自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极少数人之一。这种想法不足为奇。

5.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1)    人们想当然地从对过去的解读中预测未来,总是忽视“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一观点。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的连贯叙述,这种叙述使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预测能力的限度。我们都知道后见之明这个道理,今天的后见之明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昨天就可以预见到,我们不能抑制这种强烈的直觉。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2)    狐狸是更复杂的思想者,尽管狐狸的表现仍旧很差劲。它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相反,这些狐狸认识到,重大历史事件是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少的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3)    专家(刺猬)知道一件大事”,对这个世界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不愿承认自己过去错了,非要他们承认错误时,他们就会有一大堆借口,他们被自己的荣耀蒙蔽了,而且还痛恨错误。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这一点正是电视制片人喜欢在节目中看到的。两只刺猬对一个问题各执己见,每只都想攻击对方的愚蠢观点,这真是一场好戏。

4)    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并不是说那些企图预测未来的人会犯很多错误,不过,测试和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是由特定情况下的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从有8个新兵的小组中调走一个坚定且自信的,其他人的个性特征也会改变。

    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应该对专家们作出的长期预测抱有很高期望,尽管他们关于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有有价值的见解。目前,还没有划定分开可预测的未来和不可预测的长远未来的界限。

    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6.    示例—有效性错觉与技能错觉

1)    “他知道这份记录表明这种疾病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预知的,他怎么会对这个病例表现得这么自信?听起来像是有效性错觉。”

2)    “她能通过一个富有逻辑连贯性的情景来解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这种连贯性让她感觉很好。”

3)    “是什么让他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呢?是技能错觉吗?”

4)    “她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5)    “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是否训练有素,而在于他们的世界是否是可预测的。”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1.   “有效性低的环境”下,专家预测的准确性与简单的运算得到的结果相当,甚至还要低于简单运算的结果。这些领域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例如混合结果评估,价格预测或者政府机构所关心的问题。

2.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1)    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复杂化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响的,但十有八九会降低其正确性(概率大小),将这些特征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他们认为自己比公式强大,因为人们拥有关于这一问题的其他信息(“断腿原则”),但他们往往是错的。在极少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主观判断,其他时候用判断替代公式并不是个好主意。

2)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不一致性会破坏任何预测的有效性。如果有人要求这些专家对同一信息进行两次评估,他们通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些不一致之处往往是真正令人关切的地方。这种普遍的不一致性很有可能是由于系统1对极端条件的依赖所致。在我们的环境中有一种不被注意的刺激物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不可靠的判断使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作出有效预测。

3)    公式输入不变,输出也不会改变。可预见性很差,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有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在信封背面构思的一个运算公式通常可以和理想化的公式媲美,与专家的言论相比肯定更胜一筹了。《一份清单宣言》(A Checklist Manifesto)说明列表以及简单原则的优点。

3.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1)    作重要决定时,对运算法的偏见就会被放大。如果说运算法在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可以减少错误,那么仍旧凭直觉判断就是不道德的。

2)    他们的论述有理有据,但却与一个心理学事实背道而驰:对大多数人来说,错误的原因最重要。由于运算法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比人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悲痛。这种情感强烈程度已经上升到道德取向的层面了。

4.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1)    运算法从分散的评价中得出的结果则更有价值。

    面试者要评估几项相关个性特征,为每项单独打分。最后的结果由计算机根据一个特定的公式给出,面试者不干预。

    列一个表格,其中包含与职能相关的6个先决条件(比如技能熟练程度、个性稳重程度、可靠性等),针对每个特点整理出一系列关于受试者之前经历的问题,想好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分数为1~5分,尽量客观地从每个角度对受试者进行评估。

    通过这些标准化的真实问题,面试官依照固定的顺序去测试这6个特点,排除光环效应,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个特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打分,排除人们喜好的第一印象对判断结果的影响。在测试下一个特点之前要对前一个特点按5分制打分,这样的要求禁止他们运用直觉,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一些真实问题上。面试官的作用就是提供可靠的测定值

    将这6项评分累加起来。(处理预测有效性的工作。)即使你认为其他候选人更合适,也一定要雇用那个得分最高的人—请尽量克制自己创造“断腿”机会改变排位的想法。只要按照该过程操作,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2)    面试官“闭上眼睛”后的直觉判断也很准确,甚至和整合6项指标得到的运算结果一样准确,即使是不那么正规严肃的遴选面试,直觉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前提是按照规定收集客观信息并对不同特性进行独立评分。我建立了一个给予“闭眼”评估和整合6项指标同等权重的公式。一个普遍规律是: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5.    示例—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1)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2)    “他认为自己的判断缜密又微妙,但实际上把一些分数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也许会更好。”

3)    “我们应该事先考虑清楚自己有多重视这些候选者以往的表现,否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会对我们产生过多的影响。”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1.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1)    预认知决策模式,可以用来解释消防员的专业技能,也可用来解释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包括下象棋。系统1和系统2同时参与了这个过程。在第一阶段,暂定计划通过联想记忆(即系统1)的自主功能呈现在大脑中。下一阶段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大脑会对这个计划进行模拟以检测其是否有效,这是在系统2的运作下进行的。

2)    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并非直觉的显著特征,而是大脑的常规活动。

2.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1)    某些类型的直觉能够快速习得。

    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个重要机制,学会何时应该感到恐惧。恐惧可以被感知,事实上也很容易被感知,因为无须亲身经历只需通过语言就能感知。在许多情况下,即使这个地方或这个说法并没有触发记忆中的某个事件时也是如此。如若事后真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你的后见之明就会将那种不自在看做是直觉。

    情绪学习的模式与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密切相关。巴甫洛夫的狗所学到的可以称为习得的希望。

2)    学习我们所说的“专业技能”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涉及的不仅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还包含了很多小技巧。一名专业棋手一眼就能看清一个复杂的棋局,想要达到高水平需要至少10000个小时的专注练习(大约需要在6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5小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这若干个小时内,一个谨慎的棋手会熟悉数以千计的棋局,且每个棋局中的棋子都有攻守关系。

3.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1)    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    人们自信的来源:认知放松和一致性。如果我们能很轻松地想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故事,且各个情节之间并无矛盾时,我们就会很有自信。

    但是放松和一致并不能保证我们充满自信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联想机制会抑制怀疑并引发与当前情况相符合的想法与信息。遵从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大脑可通过忽略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而变得过于自信,显现出有效性错觉。

2)    评估直觉判断的有效性,需考虑到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当满足这两个条件时,就可以培养出直觉来了。

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    有些环境毫无规律可言。如果缺乏有效的线索,直觉的“准确性”不是因为巧合就是在撒谎。在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运算法远远优于人工判断有两个原因:运算法比人工判断更可能观察到不怎么有效的线索,还可能通过利用这样的线索将正确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    专业技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是由许多技能组成的。专业技能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其他方面更容易学。专家可能不知道他们专业技能的局限性。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不同,他们不能够鉴别出因直觉导致错误的情境和任务。

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    作长期预测的股票投资者以及政治学者是在有效性为零的环境中进行的。他们的失败反映了他们尝试预测的事物基本是不可预见的。

    环境中的某些规律会比其他规律更容易察觉并容易加以利用。但只凭借经验是很难学到这项技能的,因为行动之间可能会有长时间的推迟,会带来显著的后果。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4.    直觉的对错评估

1)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将可能是有效的直觉与可能是无效的直觉区分开来的。这就好比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假一样,关注这件作品的出处通常比关注作品本身的判断准确率更高。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2)    联想机制同样会产生主观的强迫性直觉,这种直觉是错误的。当评估专家的直觉时,你应该时刻通过评估环境规律和专家学习经历的方法来估测,考虑到该专家是否有足够的机会挖掘线索,而不是通过专家的自信程度来评判,即使是在有规律的环境下。

    在一个不够规律或效度较低的环境中,判断启发式就会被激活。系统1通常会用另一个问题快速替换掉难题,创造出并不存在的关联。此时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预期的那一个,但这个答案会很快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会通过系统2宽松的审查,你通常并不清楚自己(你的系统2)赞同并采纳的判断源自何处。

    如果这是唯一出现在大脑里的判断,你可能就无法将它与你根据专业直觉得来的有效判断进行主观上的区分。这就是主观自信不能作为直觉准确性指标的原因:即使判断的是错误的问题,在作出这一判断时仍可能有高度的自信。

5.    示例—专家型直觉

1)    “对这个特别任务,她有多少专业技能?做过多少练习?”

2)    “他真的相信这些新成立公司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来证明与基础比率背道而驰的直觉吗?”

3)    “她对自己的决策非常自信,但主观自信并不是评估准确性的标准。”

4)    “他真的有机会学习吗?对他判断的反馈他接受得有多快、多彻底?”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1.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1)    外推法是错误的。我们根据眼前的信息进行预测,“未知的未知数。”使我们也想象不到各种事的发生会使他们历时数年才完成一个他们曾经认为可行性很强的项目,或者最终根本就没能完成任务。

2)    如果你对一个事件的了解仅限于其所属类别,其他情况一概不知,如果参考类别的外部意见选择适当,外部意见就会给出预测的大致范围。此时作出的预测就是基准预测。基准预测应该是进一步调整的锚定。

3)    一个常见模式:了解个别案例的人很少会认为他们有必要了解与这个案例同类别的其他案例。当“苍白无力的”统计学信息与某个人对案例的印象相冲突时,这些信息总会被舍弃。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偏向内部意见常带有道德的意味。

2.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1)    “规划谬误”,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    规划者与决策者的乐观心态并不是造成超支的唯一原因。厨房改造和武器系统的承包人都承认(尽管不是对他们的客户承认),他们都会通过扩充最初计划而获取最大利益。如果他们制订一个较为现实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最终就不会花掉这么多钱了。

    最初预算的误差并不总是无知的。制订计划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得到上级和顾客的认可,他们才制订出了不切实际的计划。他们这样做还因为仅仅由于超支或超时不太可能会导致项目被中途叫停。

2)    在这些例子中,避免规划谬误的最大责任落在了批准计划的决策者身上。如果这些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

3.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1)    “参考类别预测”,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可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计划者应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这与为克服对基础比率的忽视而采取的建议非常相似:

    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例如厨房改建和大型铁路项目等)。

    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每英里铁路的造价或是支出超过预算的百分比),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决策者在批准某个提议之前,需要先了解其成本和利益的实际评估。

    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会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估测出为超出预算而准备的预备金,即使这样的预防措施通常会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

2)    高管们为了抢占资源很容易会提出过于乐观的计划,高管们在规划谬误的支配下,他们根据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来做决策,而不是根据对利益得失以及概率的理性分析做决策。他们高估了利益,低估了损失。这个方案可能也无法实现预期的回报,甚至都无法完成。

3)    乐观偏差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标准的理性模式下,人们愿意冒险是因为胜算大,他们之所以现在能承受有代价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相信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大。这是替代的一个观点。它也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簿公堂、发起战争或者急于创业。

4.    示例—外部意见与内部意见

1)    “他正在采纳内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2)    “她掉进了规划谬误的陷阱。她设想了一个最为理想的情景,但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计划失败,她无法预见所有原因。”

3)    “假设你除了知道某个特定的案件是针对一名外科医生的医疗纠纷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了解。你的基准预测会是怎样的呢?法庭上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有多少案件是已经结案的?这类案件的总量是多少?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案件与其他相似的案件相比是更严重还是较为轻微?”

4)    “我们又加大了投资,因为我们不想承认失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吗?”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1.    规划谬误只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世界没有我们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那么大。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乐观偏见也许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你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会影响到决策,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2.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1)    乐观心态大多是遗传下来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情,偏向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乐观主义者通常都是开朗快乐的,也因此颇受欢迎。当然,只有那些带有轻微偏见并且能在不脱离实际的前提下“强调积极因素”的人才能享受乐观主义带来的益处。

    企业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普遍比中层主管乐观。他们成功的经历印证了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掌控能力的信心。他们的自信因别人的崇拜而增强。这条推理使我们得出一个假说:对他人生活影响巨大的人可能是乐观和过度自信的,这种人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

    当个人或是机构自愿承担重大风险时,乐观偏见都发生了作用,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通常冒险家会低估胜算,还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寻求胜算。由于误算了风险,即使他们其实并不谨慎,那些乐观的企业家也会认为自己是谨慎的。他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成功,因而也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会促使他们广泛搜集资源,鼓舞员工士气,进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当需要采取行动时,即使略带妄想,乐观主义也是件好事。

    性情乐观的一个好处是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坚持可能需要付出很高昂的代价。

2)    “自负假说”(Hubris Hypothesis),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比别人有着更为理想的特质。大型企业的领导有时会在投资巨大的并购上下很大赌注,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比该公司现任管理层更好地管理其资产。因为经验表明,兼并大型企业失败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那些兼并公司的高管们只是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有能力罢了。

3)    即使大多数风险承担者最终总是收获失望,但那些因乐观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家毫无疑问都会为激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作出贡献。政府是否应该支持小型企业,如果应该,又该怎样支持小型企业,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3.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1)    人们倾向于用愿望思维来解释企业家的乐观主义,但是情感只是乐观主义产生的一部分原因。认知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系统1的其中一个特征,即眼见即为事实。

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    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

    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2)    人们会用简单答案回答难题,对高于均数效应的认知解释有一项证据,即当人们被要求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时,虽然受试者将自己的水平与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却从未考虑过平均水平究竟是什么水平,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将自己划在平均水平以下。结果,只要表现还说得过去,人们就总是喜欢表现得过于乐观。

3)    “竞争忽略”,即使他们并不肯定此时自己是否成功,这些有胆量的人也都认为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企业家会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最为了解的地方(他们的计划、行为、最直接的威胁和机遇等,例如筹资能力)。他们对竞争者所知较少,也就自然地认为竞争者与公司未来没多大关系。然而,新公司的成绩更多取决于其竞争者、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调控。

    系统1的眼见即为事实原则以及替代原则都引起了竞争忽略和高于均数效应的预测。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困难的问题再次被简单的问题替代了。竞争忽略的结果是产生了许多额外入口:众多竞争者进入市场,导致市场不能保证赢利,所以平均下来,其结果就是亏损。

    一些创新型企业的失败标志着新的市场需要更有能力的竞争者。这些创新型企业为“乐观主义烈士”,对总体经济有益,对投资者有害。

4.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1)    对标准普尔指数最为自信和乐观的人也会对他们自己公司的前景过度自信和乐观,也就愿意比别人承担更大的风险。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经济行为人承担本可以避免的风险。然而,乐观主义极其重要。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我们从造成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是:总有一段时间,专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会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

2)    不仅限于金融预测,其他专业人士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一位实至名归的专家需要表现出很高的自信程度。过度自信也会像医学上的传染病那样具有传染性。完全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专家可能会被更自信、更能获得公众信任的竞争者取代。

3)    对不确定性的无偏见评价是理性的基石,但这并不是个人或机构想要的。在危机中,极度的不确定会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在风险高的时候承认自己只是在猜测的做法特别不易被接受。所以,假装知道通常是首选的解决方式。

4)    当支持夸张的乐观主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时,有时就会导致人们承担一些风险,且这些风险在他们知道胜算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5)    对决策高度乐观带来的影响是好坏参半的,但乐观对顺利进行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乐观风格包括对成功进行嘉奖和对失败少加责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5.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1)    在人们判断时鼓励他们考虑相互竞争的假设可降低(但不会消除)他们过度自信的程度。过度自信是系统1特性的直接结果,可被驯服但不能被彻底改变。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

2)    “事前验尸”: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这个方法有两个主要优点:

    决策快要制定好时,当一个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上,特别是当领导宣布他的意图时,人们对计划好的步骤的可行性的疑虑就会渐渐减弱,到最后,这样的怀疑还会被认为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诚。如果团队中只有支持决策的人才有发言权,那对怀疑的抑制就会造成这个团队的过度自信。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

    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3)    事前验尸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们避免恼人的意外,但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而这些损失一般都是因眼见即为事实的偏差以及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的。

6.    示例—乐观偏见与过度自信

1)    “他们有控制错觉,他们严重低估了障碍。”

2)    “他们好像因为竞争忽略而遭了殃。”

3)    “这是一个过度自信的例子,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多。”

4)    “我们应该开一个事前验尸会议,有人也许能想到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威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468评论 5 47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62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427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60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197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3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75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4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28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59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0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10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6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6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2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19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