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见到外国人,我就会不自觉的结巴。
无论想要说什么,我都会不自觉的先在脑海中想出中文;
这个词的英文是什么?那个词的英文是什么?
结果说出来的话,总是句不成句,偶有成句,也很Chinglish。
什么原因?
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的人学英文,都是6岁以后才开始的。
这个时间点,完美的错过了语言的敏感期;
比如我,三年级才开始学,8岁;我同事,一年级开始,6岁;
你以为她英语好到哪里去了么?
图样图森破。
有人傲娇了,我英语八级,儿子两岁刚会说中文,我就开始教他了。
“你是怎么教的?”
“苹果苹果A~pple,Apple Apple A~pple!”
NO、NO、NO!大错特错!
方法用错,学的再早,一样没卵用!
想让自己的孩子掌握多种语言?
1、不要错过语言的敏感期!
敲黑板:语言敏感期,从2~3岁开始,到6岁截止。
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是从幼年时期开始,有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的。
18个月的时候,许多儿童的词汇量表现出骤然增长,即“命名爆炸”,喜欢命名所有看到的物体。
单词在过后的几年仍然快速学习,到6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大约已有一万个。
但是,你的语言输入,必须足够!
因此,固定抚养者耐心的养育与语言环境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
同事家的小孩,爹妈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讲潮州话,姥姥姥爷讲粤语,因此现在孩子快3岁了,语句的输入还是不足以达到能够顺利输出的阶段。他基本上都能听懂,但是讲却有些问题。
语言的输入需要稳定、频繁、长期、高效;
如果可能,尽量用1种或者2种语言作为主要语言,频繁的重复、学习、练习。
我相信,同事家的小孩最终会顺利讲话,只不过他的积累期相对较长;
一旦他会说话了,他说的就是3门语言。
笔者在德国当地人家居住过一年的时间。
德国有很多土耳其裔的德国人,这些人似乎“天生”会说两种语言;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的母语是土耳其语,社交语言是德语。
也就是说,他们在家习得的第一语言是土耳其语,而孩子在出去玩以及上幼儿园与同学社交等,学习并大量使用的语言是德语。
注意,他们的语言输入,基本上在小学之前,就完成了语言的基本输入,开始练习并大量输出。
因此,他们同时掌握了德语与土耳其语。
他们与同伴使用德语,与父母使用土耳其语,无缝切换,自然而然。
重点词:大量输入、语言敏感期!
2、一种语言的培育,不要借助其他语言。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英语的场景,书本上的英文词,都被我们标注上了母语,比如,interesting,因垂思听。
老师问我们问题的时候,都是“苹果的英文是什么?”“Apple!”
也就是说,我们学英语的时候,始终当它是外来入侵者。
还是上面的例子,那些土耳其小孩,开始遇到德语的时候,一定是一脸懵逼的。
没人跟他们解释,这是什么东东,他们自然的将物与词建立了连接。
当词汇的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输出电报式语句,直到他们掌握这门语言。
同学家的侄子,从小在东北长大,说的一口流利的东北话。
上幼儿园的时候,他随着爹妈去新加坡上公立幼儿园。
幼儿园老师以及小朋友讲的语言是英语。
孩子的奶奶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融入他们,听不懂可怎么办?
没错,孩子进幼儿园的时候,完全不懂英文。
但是学期末,奶奶陪着孙子去参加幼儿园家长会以及汇报演出。
孙子全程在奶奶身边担任外语翻译;
而爸爸妈妈与孩子出门的时候,也是孩子帮忙翻译。
看,他已经将英语转化为第二母语了。
而我学习德语的经历,让我真正认识到,语言的学习,是简单直接的将事物与语言建立联系,而不是将母语与该语言建立联系。
在德国的很多时候,是这家的4岁小女孩Bojana来教我。
我还没有搞清楚这种蔬菜或者面包种类的中文是什么,我就记住了它的德语。
在德国,我有很多东西搞不清楚他们的中文是什么,但是我记住了他们的德语。
我开始将语言与事物本身建立简单的连接。
我的德语在那段时间突飞猛进,而上课的时候,我也用简单的德语来解释复杂的单词与句子。
一年的时间,我的德语就超过了英语,并且能够在脑子里面,用德语进行思考。
如今,七八年过去了,当年建立简单连接的单词、句子,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没复习过,但是却经久不忘。
或许,它们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