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提倡多读书,以此提高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多阅读固然是好的,但读书的功效能否体现一是取决于读者的用心程度,另一个取决于读什么书。不是所有的书都有滋养心灵的作用,浩瀚书海必有糟粕。读一百本网络小说,不如读一部经典大家之作。
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籍也不见得就是好作品,好卖而已。当我迷茫于大咖们推荐的各种书单中不知归路时,我选择了阅读经典。时间不会骗人,那些经历过时间检验,被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还依然受人称赞的经典作品必有其卓越之处,一定不会错。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打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广为人知的经典,却在kindle里读者寥寥,远不如那些所谓励志、干货、玄幻侦探小说热门,像被新时代扔进了故纸堆,蒙了历史的尘埃。
“大文豪是怎么写作小说的?他们如何把故事讲精彩?为何他们的作品能成为经典?语言情节又好在哪里?……”满怀好奇、疑问与期待开始阅读,想去书中找找答案。
《四世同堂》讲述了抗战时期生活在北平一个大杂院里几家人的故事,他们是小人物、老百姓,他们的命运被时代裹挟,不同性格的人又在同样的时代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与抉择。宏观上,老舍以这几乎人家的命运发展,揭示了国家、民族与家庭、个人的关系;微观上,作者用几家人之间的交往和命运交织展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人际关系和处事准则。
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这应该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借哪一个人物的嘴讲通篇的大道理,情节安排自然流畅不做作,却能让读者在一些小桥段里看到人性的善恶、高尚或低俗,个人选择的无奈焦灼,个人能力的既渺小又重要,老规矩在新时代的苍白无力,旧文化的平庸无聊等等等等。书中故事是虚构,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真实,读着这些故事,像翻看一部鲜活的历史,从那些活生生的人身上,懂得什么是国家、民族、和平、家庭、责任、理想、正直和幸福,什么是战争、侵略、妥协、懦弱、悲哀、无耻和无奈。
我最欣赏的还有小说的语言。比起一些新潮作家故弄玄虚的词藻堆砌,让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以,老舍的语言可真算不上华丽,然而相当的简约而不简单。刻画人物,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形象勾勒出内心,就像一幅素描,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所用的比喻不是生拉硬拽,非常到位,读来特别新奇,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描写环境,三言两语,既烘托了气氛,又丰富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仿佛在看一出话剧,有人物对话、独白,还有应景的周边,代入感很强,很能吸引读者与小说人物共鸣。
我本以为这种“过时”的书纵然经典,也很难引起我长时间阅读的兴趣,没想到我很快沉醉其中,我急切的想知道每个人物往后的命运,又不愿囫囵吞枣看个情节,而舍弃了那些看似平凡实则饱含道理的句子。除了读者身份细细咀嚼喜欢的语句,我更愿以作者的视角去学习老舍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把控,对人物、语言的精雕细琢。我并没有写小说的想法,只是想要全方位阅读学习一部经典,读深读透,似乎更对得起作者匠心一片。
其实很惭愧现在才开始阅读经典,浪费了些读无用书的时间,在碎片化阅读中空耗了太多精力。不过,也许正是读过些浪费时间的书,走过一些阅读的弯路,遇到经典,才能更好幡然悔悟,更能体会阅读经典的魅力。
仍会读些消遣时光的闲篇,但会把充实头脑、肥沃心灵土壤的重任交给经典。